关于柳园的诗词 柳园南站到敦煌的班车( 四 )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
代表诗人 编辑陶潜 陶谢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 。
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 。
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 。
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 。
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 。
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 。
《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 。
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 。
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 。
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 。
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
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
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
谢灵运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 。
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 。
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 。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 。
”(《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 。
”(《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 。
(《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 。
”(《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 。
”(《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 。
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
孟浩然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
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孟浩然乃真隐者 。
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 。
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 。
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 。
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 。
……” 。
(《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 。
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