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杜牧诗词 杜牧诗词( 三 )


【赏析】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
别筵上 。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使所爱欢欣,他又从“笑”字入手,要写离别的悲苦 。
杜牧此诗不用“悲”赠 别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
“唯觉樽前笑不成”,“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愁”二字所能了得,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举樽道别,强颜欢笑、“愁”等字、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 。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却写得坦率,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
“多情却似总无情” 。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那默默燃烧的蜡烛,它也有一颗离别的心灵,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但因为感伤离别 。
为咱俩流淌着热辣辣的泪水,直到天明 。
想笑是由于“多情”,倒像是彼此无情, 替人垂泪到天明 。
译 文:正因为爱得太深,太多情,别筵上 凄然相对 。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
举樽道别,多想强颜欢笑呵,但内心悲苦,总也笑不成 。
你看,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唯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
杜牧个人资料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 。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
23岁写《阿房宫赋》 。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
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
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
第三年,迁中书舍人 。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
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
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 。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 。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
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 。
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 。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
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 。
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 。
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 。
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