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小溪潺潺的古诗词 林间小溪( 五 )


当然最好是繁花落尽之后于一山清水秀天高云淡之处寻菊之意韵 , 尽享生命乐趣 , 其中况味非尘俗庸人可体会啊 。
苏轼赞誉菊花”轻肌弱骨散幽葩 , 更将金蕊泛流霞”写出了菊花清冶秾艳的姿态 , 诗人屈原“朝饮秋菊之坠露 , 夕餐秋菊之落英”彻彻底底的将菊做为生命的汁液啜饮而流芳后世 , 写出了菊的极致气韵 。
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 , 融融洽洽黄”点染出菊的婀娜婉转绰约柔姿 。
古时女子聪慧多情 , 也以菊喻心 , 如朱淑真的"土花能白又能红 , 晚节犹能爱此工 。
宁可抱香枝头老 , 不随黄叶舞秋风"道出了与菊同一的孤标傲世 , 而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的暧昧已是对菊由衷的青睐了 。
不管怎样 , 古文人们写尽了菊花的幽香 , 风姿 , 异质 , 奇态 , 潇潇洒洒的装点出一个风骨无限的菊的世界 。
唯有唐黄巢《题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 ,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 报与桃花一处开"和《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尽白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赋予菊花以重重杀气 , 令人心有余悸而惶惶然 。
我终是一弱质女流 , 难将菊花看作金盔铁甲 。
而"多少天涯未归客 , 尽借篱落看秋风"真正想看的是那凌霜而立独立枝头的菊花 , 好让自己独自走完人生的旅途吧 。
菊花既然有如此多的意味 , 它的名字也一定是超拔飘逸的 ,  以花色命名的有:“空谷清泉” , “黄莺出谷” , “玉蟹冰盘” , “绿衣红裳”等等 。
或以花瓣来辨其形而命名的如:“惊风芙蓉” , “松林挂雪” 。
也有以花的造型来命名的如”金线垂珠” , “十丈珠帘”等 , 还有以历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 , 如 “嫦娥奔月” , “湘妃鼓瑟”等等 。
总之一朵花背后隐藏着人们无数的愿望与志趣 , 令人遐思不已 。
菊花除了可供观赏与浸淫之外 , 还有许多实用价值 。
可作药 , 可酿酒 , 可制茶 , 可养生 。
当今最流行的韩国新新浪漫主义掌门人金河仁更是将菊花演绎成爱情的滋味 , 浪漫纯粹 。
秋风秋雨愁煞人雁过秋空夜正央回塘风起是清狂岁华如箭几多事秋月秋宵秋日长...
描写小溪的古诗王 维 《青 溪》 言入黄花川 , 每逐青溪水 。
《 桃 源 行 》 坐看红树不知远 , 行尽青溪忽值人 。
当时只记入山深 , 青溪几度到云林 。
《 山 中 》 荆溪白石出 , 天寒红叶稀 。
《 鸟 鸣 涧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村涧中 。
萁 母 潜 《春泛若耶溪》 晚风吹行舟 , 花路入溪口 。
常 建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 , 隐处惟孤云 。
李 白 《行 路 难》 闲来垂钓坐溪上 , 忽复乘舟梦日边 。
《峨眉山月歌》 夜发青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越女词》 (五首其二) 耶溪采莲女 , 见客棹歌回 。
(五首其五) 镜湖水如月 , 耶溪女胜雪 。
刘 尞 虚 《阙 题》 道由白云尽 , 春与青溪长 。
张 旭 《桃花溪》 桃花尽日随流水 , 洞在清溪何处边 。
《清溪泛舟》 笑揽清溪月 , 清辉不厌多 。
李 邴 《 汉 宫 春 》 清浅小溪如练 , 问玉堂何似 , 茅舍疏离 。
韦 应 物 《滁洲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 上有黄鹂深树鸣 。
李 华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 涧水东流直向西 。
曾 几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 , 小溪泛尽却山行 。
贺 鋳 《忆秦娥》 晓朦胧 , 前溪百鸟啼匆匆 。
李 清 照 《 武 陵 春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 , 许多愁 。
《 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辛 弃 疾 《西江月》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
《鹧鸪天》 城中桃李愁风雨 , 春在溪头荠菜花 。
《生查子》 溪边照影行 , 天在清溪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