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林黛玉诗词 有描写林黛玉的诗吗

描写林黛玉诗词 有描写林黛玉的诗吗

关于林黛玉的诗词 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人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红楼梦》”,我认为“没有《葬花词》就没有林黛玉” 。
作者曹雪芹借《葬花词》塑造黛玉多愁多泪的艺术形象,表现其多情多感的性格特点 。
而黛玉借《葬花词》感叹自己悲戚无奈的生活和命运 。
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红楼梦》开篇就提到她是为流泪而来的 。
虽然其身为千金小姐,但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
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满足不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
大观园的热闹生活不能让她从根本上得到感情慰藉,而虽有宝玉的心心相印,仍旧对未来没有把握和信心,感到迷茫与怅惘……《葬花词》是林黛玉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咏的,借花喻人,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 。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
—— 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幻灭的感慨 。
(2)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
——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4)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
(5)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最终发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 。
《葬花词》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
诗词原文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诗词译文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