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魅力论文 古典诗词的魅力1500字( 四 )


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 。
这个悲 , 是今天的悲 , 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 , 也可以说 , 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 , 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 。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 , 境亦能移情 。
”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 , 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 , 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 。
一般说来 , 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 , 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 。
鸟语也好 , 花香也好 , 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
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 。
诗人缘情写景 , 因而景随情迁 。
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 , 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 , 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一联 , 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 , 见之而泣 , 闻之而悲 , 则时可知矣 。
”这里 , 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 , 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 , 对杜甫有直接影响 。
“花溅泪”、“鸟惊心”一联 , 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 , 是整首诗的中心 , 起承上启下作用 。
上两句 , 忆昔游而悲 , 见花鸟成愁 , 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 , 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 , 正在南窜途中 。
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 , 从这一句生发的 。
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 。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 , 才提到湘江 , 点破诗题 , 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 , 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
这首诗 , 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 , 哀与乐的衬比 , 以昔日对照今春 , 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 , 南与北的衬比 , 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 , 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
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 , 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 , 尤其难能可贵 。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 , 初唐七绝“初变梁、陈 , 音律未谐 , 韵度尚乏 。
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 , 结皆作对 , 而工致天然 , 风味可掬 。
”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 , 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
这首诗 , 不仅平仄调谐 , 合乎七绝的规则 , 而且显示了高明的艺术技巧--翻叠 。
他写这首绝句的当时 , 不象后来有许多绝句佳作可以借鉴 , 因此 , 这种开创之功就更觉可贵了 。
绝句 , 字数很少 , 篇离短小 , 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较大的容量 , 具有较广阔的供读者想象回旋的天地 , 用现代诗歌批评的术语来说 , 就是要追求诗的密度和新鲜感 , 这样 , 就促使诗人们在艺术上孜孜以求 , 而翻叠 , 就是增大密度与获得新意的诗艺之一 。
所谓"翻叠" , 一是反用或翻用历史故实或前人成句 , 一是在自己原来的意思之上 , 用否定意义的翻笔产生新意 。
在形式方面 , 包括意蕴两两反照的原意与新意 , 在效果上 , 不仅可以因反复对照使诗句警动而不流于平弱 , 也可以因回环重叠而增加诗的层次、波澜与容量 。
而那种平直的缺乏容量与新意的语句 , 是难以进入诗的门庭的 , 即使是大诗人的作品 , 也不免受到讥议 , 如杜甫的《送王十五辨官扶侍还黔中》中的"离别不堪无限意" , 前人就曾嘲之为"无聊之极" 。
杜审言这首诗的前两句 , 各自是前半句与后半句用翻笔的句中翻叠 。
"迟日" , 指春天的太阳 , 《诗经·豳风.七月》中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