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渔夫捕鱼的诗词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三 )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 。
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 。
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 。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
张志和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上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岩石 。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临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
春到西苕溪,处处是一派生机 。
一群群白鹭被吸引来了 。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像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
“鳜鱼”是一种味道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
“归”,回家 。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
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 。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我们便可以看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