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考试诗词 古人赞美父亲的诗词

古人考试诗词 古人赞美父亲的诗词

祝福别人考试成功的诗句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诗句,但也是祝福考试成功的 。
寒窗苦读春日暖,得意东风比试闲.英才齐聚争鳌头,贾生才调更无伦 。
一举夺魁宏名扬,霞光裹身蔽云天 。
求古时名家所做的反映科举考试的诗词!科举考试悲喜诗--------------------------------------------------------------------------------2006年06月14日 10:14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 。
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 。
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 。
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 。
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 。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死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 。
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 。
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
(来源:香港大公报 文:陆茂清)
古人的诗歌命题方式 根据诗歌的内容或者是个要阐述的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要命题,当然题目要浓缩才是精华!宋朝的时候,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半轮残月半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 。
”写后放在桌上,后来被风吹落窗外,被一个牧童捡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