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诗词和汉字的作文 关于汉字的诗词( 六 )


旧的两千年过去了,《诗词三百首》为我们留住了旧世纪的最后一道美丽的晚霞;新的两千年开始了,《诗词三百首》又为我们带来了新世纪的最初一缕迷人的晨曦 。
(史慈) 诗性天成 益地而巽,日进无疆 。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
白玉先生的《天性、人性、个性》,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诗词三百首》理解 。
作者透过历史的烟尘,看到了宋元明清文人在理性的背后,普遍存在的酸性和奴性 。
这数百年来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这种心性在极端压抑之下的释放 。
唯独大唐,是一个允许人的个性自由张扬的时代,也是天性、人性、个性结合得最为完美、最为充分的时代 。
后人...
关于汉字的诗歌或文章古诗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诗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 。
本文就古诗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
一、古诗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 。
古诗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
”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 。
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
古诗文教材涉及到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 。
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
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 。
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
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 。
《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 。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 。
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 。
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 。
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谥号,而谥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 。
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诗文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
二、古诗文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思考 通过古诗文教学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专业古代汉语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
我们所说的“专业的古代汉语素养”主要指语文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