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的诗词 愁更愁的诗词( 三 )


野老念牧童 , 倚杖候荆扉 。
雉雊麦苗秀 , 蚕眠桑叶稀 。
田夫荷锄立 , 相见语依依 。
即此羡闲逸 , 怅然吟式微 。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
乡村四月闲人少 , 才了蚕桑又插田 。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 。
蚕妇(宋·张俞)昨日入城市 , 归来泪满巾 。
遍身罗绮者 , 不是养蚕人 。
蚕妇吟(宋·谢枋得)子规啼彻四更时 , 起视蚕稠怕叶稀 。
不信楼头杨柳月 , 玉人歌舞未曾归 。
...
关于鹰的诗词 画鹰--------------------------------------------------------------------------------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 【大 中 小】《画鹰》诗词全文--------------------------------------------------------------------------------素练风霜起 , 苍鹰画作殊 。
耸身思狡兔 , 侧目似愁胡 。
绦镟光堪摘 , 轩楹势可呼 。
何当击凡鸟 , 毛血洒平芜 。
诗词注释--------------------------------------------------------------------------------【注释】:★浦评:与《胡马》篇竞爽 。
入手突兀 , 收局精悍 。
★张上若:天下事皆庸人误之 , 末有深意 。
★①孙楚《鹰赋》:“深目蛾眉 , 状如愁胡 。
”画上题诗 , 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
古代文人画家 , 为了阐发画意 , 寄托感慨 , 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 , 在画面上题诗 , 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 , 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 , 真正把诗题在画上 , 是宋代以后的事 。
不过 , 唐代诗人的题画诗 , 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
其中 , 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 , 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 , 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 , 富于理想 , 也过着“快意”的生活 , 充满着青春活力 , 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 , 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
全诗共八句 , 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 , 点明题目 。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 , 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 , 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 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
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 , 杀气森森到幽朔 。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 , 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 , 是谓正起 。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 , 然后再点明“画鹰” , 所以叫作倒插法 。
这种手法 , 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 , 吸引着读者 。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 ,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 , 怪底江山起烟雾 。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 , 飒爽动秋骨 。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 , 岷山到北堂 。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 , 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 , 是正面文章 。
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 。
“侧目” , 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 , 号曰苍鹰 。
”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 , 状如愁胡 。
”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 , 若愁若嗔 。
”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 耸起身子的样子 , 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 , 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 , 真是传神之笔 , 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 , 宛如真鹰 。
颈联“绦镟(tāo xuà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 , 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