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县诗词学会 苍梧县( 三 )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
在文学史上 , 一般提到旧诗 , 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 , 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 , 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 , 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 。
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
至于新诗 , 即白话文的自由诗 , 不在旧诗之列 , 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 , 那是古人的叫法) , 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
它们由齐、 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 , 转入极度讲究的了 。
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 , 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 , 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
初时只限于五言 , 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 , 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 , 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 , 有和 谐的音节 , 有整齐的章句 。
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
所谓平仄 , 就是每一个字 , 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 。
不属于平声的 , 就是仄声 。
关于这 , 我们下面再作详谈 。
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
所谓对偶 , 就是律诗中间四句 , 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 , 相对成为两联 。
首尾 四句不排 。
三、四两句 , 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 , 称为"后联"或"颈联" 。
这些对 句 , 好比门的双扉 , 车的两轮 , 凡是虚字和实字 , 均须铢两悉称 。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 , 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 , 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 , 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 , 写旧诗 , 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 , 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 , 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 , 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
所谓平、仄 , 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
怎样才叫平声 , 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 , 人们做诗作文 , 都非常讲究 声调 。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 , 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 , 把每一个字的声调 , 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
举一个例子来说 , "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
除平声之外 , 上、去、入三声 , 都属仄声 。
但要知道 , 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
如:"方"为阴平 , "房"为阳平 。
至于上、去、入三声 , 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
说得更明白一点 , 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 , 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 , 要不属于平声 , 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
比如:“阴”字 , 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 , “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 。
如果把这四声调熟 , 那么 , 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 。
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 , 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 , 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 , 请看下面: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
把四声调熟 , 分出那一字是平声 , 那一字是仄声 , 这样 , 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