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是哪个省的,凤阳花鼓戏的介绍

1、凤阳花鼓戏的介绍凤阳花鼓戏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 。被誉为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镇(今属蚌埠市区),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 。凤阳花鼓戏源自于花鼓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在清代中期逐渐成熟为独立剧种 。

凤阳花鼓是哪个省的,凤阳花鼓戏的介绍

文章插图
2、《凤阳花鼓》是我国哪个省的民歌安徽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
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
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 , 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凤阳花鼓是哪个省的,凤阳花鼓戏的介绍

文章插图
3、凤阳花鼓简谱凤阳花鼓简谱如下图所示 。
《凤阳花鼓》是一首来自中国安徽省的民歌,在明清时代很流行 。最早是由邓丽君于1967年翻唱了这首歌曲 , 刚好当时正值流行歌曲在台湾萌芽时期,因此这首歌曲也被广泛流传 。歌曲自然朴实 , 旋律优美流畅,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民歌曲调,便于传播 。
凤阳花鼓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 , 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 。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 。
凤阳花鼓是哪个省的,凤阳花鼓戏的介绍

文章插图
4、凤阳花鼓这首民歌出自于哪个省份不知道LZ说的是歌还是曲艺?
《凤阳花鼓》(粤语)
演唱:陆燕云
歌词:
弯弯路接弯弯路,伴我远走赶日暮.
常念故乡千般好,乡亲却为了灾荒上路途.
春秧枯萎,三餐不继,苍天闭起眼睛怕看到!
风雨满天怎安眠?碗中有饭焦苦亦甜!
常念故乡千般好,此刻见玉燕归家心羡慕!
花鼓轻舞,衷曲低诉,只惊背乡背井唱到老!
曲艺的话是出自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凤阳花鼓是哪个省的,凤阳花鼓戏的介绍

文章插图
5、凤阳花鼓简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安徽民歌,下面就来看看闪靓儿童网整理的歌曲简谱吧 。
歌词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啊 咿呀哎呦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凤阳花鼓 安徽曲种 。
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明清两代 , 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 , 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 。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 。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 , 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当年凤阳花鼓演唱者多为妇女 , 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 。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 。演唱时,一般是二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坐唱,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 。后来又演变出一种双条鼓代替细腰鼓,即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持双鼓箭击鼓 。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逐渐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 , 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 。最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 , 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传说这首歌词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 , 因而代代相传 。凤阳花鼓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一些影响 。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 。唱法比较自由,重点词句可以重唱 , 有时连说带唱 。
【凤阳花鼓是哪个省的,凤阳花鼓戏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