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成冰原理,实验“水迅速变成冰”的原理是什么?

1、实验“水迅速变成冰”的原理是什么?原理:这是过饱和溶液不稳定性的实验 。醋酸钠的热饱和溶液在不受扰动下冷却,结晶作用往往不会发生 。这种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介稳体系 。当搅动此溶液或加入溶质的“籽晶”,即能析出过量溶质的结晶 。
让水瞬间成冰的方法:
准备和操作:在250毫升烧杯中放入醋酸钠晶体(NaAc·3H2O)60克并注入蒸馏水40毫升;在水浴上加热至晶体全部溶解,再续数分钟 , 取出盛有溶液的烧杯,静置冷却到室温 。
用玻璃棒伸入溶液内轻轻摩擦一下杯壁或搅动一下溶液或向溶液内投入一粒醋酸钠晶体作为“籽晶”,顿时溶液内会析出针状结晶,并迅速遍及整个烧杯底部,即结成了“冰块” 。
实验开始前,先准备以下材料:
醋酸钠晶体2包(1大1?。?
玻璃杯1个、玻璃缸1个
勺子、镊子、开水、凉水
然后 , 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烧开的水倒进玻璃缸
2、将其中1包醋酸钠晶体袋子密封后放入开水
3、袋子充分接触开水 , 让晶体全部溶解
4、将袋子轻轻放入凉水中冷却至常温
5、往袋子里投入几粒错酸钠晶体
扩展资料:
泼水成冰要用热水,真正的原理是:
解释一:热水蒸发快且更容易形成细小的液滴,蒸发出去的热水遇冷,也更容易变成水雾 , 所以热水的“泼水成冰”效果更明显 。
解释二:真正想要“泼水成冰”,更准确叫做“过水成冰”的话,按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云雾物理专家张纪淮,在一篇文章中的解释比较有说服力:
说在环境温度达-40℃以下 , 是过冷水滴瞬间成冰的临界温度,高于-30℃时,就很难实现瞬间成冰了 。其中说的水滴直径要在几微米到200微米间,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时见的毛毛雨大小 。
然后水滴瞬间结冰的基础条件是气温在-40℃以下 。
在这一条件下实现水滴成冰,水要发生两个物理变化,首先水滴在低温条件下冻结后体积变大,同时释放潜热;然后水滴释放潜热是由外向内的 , 水滴外层先结冰,逐渐向内冻结 。所以气温越低,水滴结冰速度越快;水滴越?。?冻结越快 。
当气温低于-40℃时,还不足以实现“过水成冰” , 泼出去的无数个水滴外层能迅速结冰,但内部仍是水,水滴完全冻结需要一定时间,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冷空气翻过雪山携带大量冰核,有可能会出现泼水成冰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盐
老外实验在沙漠中倒入一瓶水,瞬间结成冰,这是什么原理呢?
准备一杯凉水,在里面加入一点盐巴,将常用的吸管一段点燃 , 烧掉一点后,吹灭,迅速放入水中,过几秒钟,抽出吸管,水就会很快结成冰 。原因:烧过的吸管还有大量的硝酸氨之类的东西,溶解会大量吸热,使水结冰

泼水成冰原理,实验“水迅速变成冰”的原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2、泼水成冰因大风泼了个寂寞,泼水成冰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泼水成冰因大风泼了个寂寞,泼水成冰现象属于姆佩巴效应 。
寒流袭来多地又再一次出现泼水成冰的娱乐方法 , 泼水成冰泼出去的水在半空形成美丽的雪弧形 。一张张照片仿佛是人们站在雪翅膀中 , 非常得好看 。
泼水成冰的原理属于姆佩巴效应,说白了就是先被加热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 。在玩泼水成冰的时候 , 很多玩家用的都是开水 , 然后将其扬在半空中 。
有人做了实验,在零下30度的时候,用凉水做不出泼水成冰的效果,用温水只有一部分有效果,用煮开的沸水,很容易形成泼水成冰的效果 。
沸水在泼出后 , 形成的白色状像雪一样的形态,其实不是冰晶也不是雪,而是沸水泼出的雾气,水形成了小分子落在地上就形成了冰晶 。
虽然有很复杂的原理 , 不过只要好玩就好 , 大家在玩的时候不要被烫伤 。冬季其实还有其他的好玩的项目可以尝试,比如泡泡水晶球的玩法,可以让你看见奇妙的冰雪世界 。
网上流行一段在零下30度的户外吹泡泡的视频,视频中泡泡在雪上被吹起,随着泡泡不断的旋转 , 里面很快形成漂亮的冰晶,又小慢慢扩大 。
有的泡泡会想成像星星一样的冰花 , 有的会想成像贴布花一样的冰花,还有的直接就冻成了冰球 , 上下慢慢地往中间冰冻起来 , 不一会就变成了冰水晶球 。
拍摄这样的视频,大家要注意气温要足够低,在没有风的天气下 。之后就开始尝试,万事开头难,可能开始不会成功,多试验几次会达到视频中的效果 。
东北的小伙伴可以去户外尝试一下,今年冷已经成为全国人们对冬天的表达词 。东北地区更是刺心的冷,出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 。
再比如去户外玩捏鸭子 。外面下雪了吗?下雪就带上家伙出门吧!带什么工具?当然是雪夹子了!
厚厚的积雪怎么可以浪费在脚底下,要学会利用起来 。雪人堆起来比较麻烦,就试试雪夹子 。先提前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造型,然后找一片白雪地 , 就可以开始创造了 。
家里有孩子的也可以带上孩子一起玩,制造出一个完美的造型 , 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需要压扎实,让每个空隙都被雪填上 。第二点 , 雪要有粘度,尽量在中午去,太阳光照射下的雪比较好夹成型 。
泼水成冰的秘诀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想要体验泼水成冰的感觉 , 一定要用开水哦 。
泼水成冰就是在水泼出去的那一瞬间寒气,然后经过这种气流的这种变化瞬间就结成了冰,这是大自然的一种反应,也是气候很低的一种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一个过程 。
泼水成冰的第1个要求是温度要达到零下30~40℃,其次要用热水,热水蒸发的更快一些 。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通过热传导就可以形成泼水成冰的现象
首先视频里的并不是冰而是水蒸气,是由于水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相差太大导致的水汽,才有的视频中的效果,所以泼出去的是水蒸气不是冰 。
泼水成冰现象,要用刚烧好的热水泼,热水蒸发快,极易形成细小的液滴 。液滴遇冷结成水雾,就形成泼水成冰的现象了 。
泼水成冰原理,实验“水迅速变成冰”的原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3、为什么泼水成冰用的是热水,用冷水不行吗?“泼水成冰”关键在于快速冻结
首先 , 我们来认识一下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气态、液态和固态 。所以,水成冰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水蒸气凝华成冰;一种是水凝结成冰,两者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
那么 , 我们看到的“泼水成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理现象呢?“一是泼洒出去的热水形成无数的小水滴,小水滴在低温下形成小冰晶;二是泼洒出去的部分水滴首先汽化成为水蒸气,细小水蒸气凝华成冰晶或者凝结成小水滴 。”魏科表示 , 这两个物理过程是并列的,都会发生 。
泼水成冰的难度在于必须在水滴掉落在地面之前凝结或者冻结,所以要求的是“快速冻结”,因此需要气温越低越好 。”魏科进一步解释 , 因为水滴可以出现“过冷水”状态,即水滴温度远低于0度,但是水滴还不结冰,高纯度的水甚至到零下40度还不结冰,因此温度越低越好 。

为什么必须泼热水?而不是凉水
【泼水成冰原理,实验“水迅速变成冰”的原理是什么?】实际上,“泼水成冰”中的结冰并不是水结冰,而是水形成水蒸气之后,水蒸气在极端寒冷空气里凝结成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 。显然,与凉水相比,热水更容易形成水蒸气 。
另外,热水还有一个特点:要形成美丽的冰水雾的现象,必须要有大量足够多的细小水滴,只有较高温度的水泼向空中才能有这种效果 , 这主要是因为温度高时水的表面张力小,更容易形成小水滴,和气温相近的水就很难形成 。

你看见的到底是水雾还是冰?
“热水泼出去,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不是水雾,而是冰雾 , 即小水滴直接凝结成小冰晶 , 或者水蒸气直接凝华为小冰晶,这与北方隆冬天气里形成的大雾现象类似,也是空气中有大量的小冰晶 , 因为冰晶颗粒非常?。话闶窃诩父鑫⒚椎郊赴傥⒚字洌?所以看起来是雾的效果 。”
主要是冷水没有热水效果好,因为热水特别的热,当有水蒸气蒸发的时候就会带走大部分的热量,瞬间使水的温度降低更容易结冰 。
因为热水和冷空气接触时表面温度是骤然下降,可以在表面快速收缩凝固,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而冷水没有这种效果 。
因为在寒冷的冬天,我们用热水才能泼水成冰的,如果是用冷水的话,我们还没有泼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冻成冰了 。
泼水成冰原理,实验“水迅速变成冰”的原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4、泼水成冰为什么用热水 泼水成冰为什么用热水
泼水成冰为什么用热水,所谓泼水成冰,就是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天气中 , 把倒入杯中的开水用力泼出去 , 在空中瞬间凝结成冰,一般水温需要超过90度 。泼水成冰为什么用热水 。
泼水成冰为什么用热水1
1、有实验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在零下36℃的黑龙江,把一杯10℃的水泼向天空,水在半空没有结冰,也没有经验的视觉效果 。
2、然后实验者把37℃的水,泼向空中,此时出现一些水汽,但是没那种惊艳的“泼水成冰”效果 。
3、最后实验者,使用90℃的热水泼向空中,奇迹出现了,热水划成弧线,形成完美的“泼水成冰”效果 。
实验人员检查落到地面,发现“泼水成冰”效果落到地面的 , 其实是水 , 并不是冰,但是由于地面温度低,这些落到地面的水很快结成了冰 。
所以:大家看到的大多数“泼水成冰”效果,实际上并不是热水瞬间结冰,图片中白茫茫的一片,是水雾的效果 , 和我们冬天哈气产生的白雾是一样的 。
可是为什么要用热水 , 用冷水就没这样的效果呢?
网上有很多解释,都片面地谈到“热水更容易结冰”的说法,甚至还搬出“姆佩巴效应” , 其实是误解 , “姆佩巴效应”说的是——“在同等容器、同等质量、同等冷却环境下 , 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注意是“略高”,和这里的“泼水成冰”一点关系没有!
真正的原理是:
解释一:热水蒸发快且更容易形成细小的液滴,蒸发出去的热水遇冷,也更容易变成水雾,所以热水的“泼水成冰”效果更明显 。
解释二:真正想要“泼水成冰” , 更准确叫做“过水成冰”的话,按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云雾物理专家张纪淮,在一篇文章中的解释比较有说服力:
说在环境温度达-40℃以下 , 是过冷水滴瞬间成冰的临界温度,高于-30℃时,就很难实现瞬间成冰了 。其中说的水滴直径要在几微米到200微米间,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时见的毛毛雨大小 。
然后水滴瞬间结冰的基础条件是气温在-40℃以下 。
在这一条件下实现水滴成冰,水要发生两个物理变化,首先水滴在低温条件下冻结后体积变大,同时释放潜热;然后水滴释放潜热是由外向内的,水滴外层先结冰,逐渐向内冻结 。所以气温越低 , 水滴结冰速度越快;水滴越?。辰嵩娇?。
当气温低于-40℃时,还不足以实现“过水成冰”,泼出去的无数个水滴外层能迅速结冰 , 但内部仍是水,水滴完全冻结需要一定时间,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冷空气翻过雪山携带大量冰核,有可能会出现泼水成冰 。
要达到真正的“泼水成冰”太难,但是那种假的“泼水成冰”效果,已经非常惊艳啦!
有条件的读者朋友,可以去室外试一试!不过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要是泼水方式不对,很容易烫伤自己的,小朋友们一定要在家长监视下,才能玩这个游戏呢!
泼水成冰效果条件:环境温度至少零下30℃,越低效果越好;水温高于90℃(注意安全) 。
泼水成冰为什么用热水2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以前只有在东北才能玩的`泼水成冰,现在北京、南京、安徽等地都能实现了 。
准备工具
照相机(手机):耐低温 。
三脚架:沉重稳固 。
热水:只有热水才可以做到哦!
保温杯:带滤网 。
拍摄前准备工作
1、背景
选择背景干净、简洁的地方,尤其有雪的地方画面更好,画面中心、人物附近可以有太阳、树木等 。
2、天气
为保证拍摄效果 , 气温越低越好 。可以选择早上或傍晚,这时一般气温较低 , 太阳的高度也正好做背景 。
3、使用三脚架
最好选择使用三脚架,提前对角度、画面进行预设,留出泼水的位置 。并调整好快门速度和曝光,可设置连拍 。
4、参数设置
手动设置好焦点范围 , 快门速度保持在1/2000秒以上,高速连拍,保证捕捉到最好的画面 。
5、人物站位
人物拿着保温装好热水侧身对着相机,用保温杯装好热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 保温杯有滤网拍出来会更好看 。
6、动作连贯
离相机较远的手开始要摆臂在后,然后抓紧保温杯,将水呈抛物线洒出 。还可以跳跃着做动作 。也可以选择用靠近镜头的手 , 或者双手来做动作,切记一定要抓住保温杯 。如果是多人同时拍摄,可以喊口令与同伴同步配合好 。
最后提醒大家在泼水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以免热水烫伤 。
泼水成冰为什么用热水3
泼水成冰需要室外多少度才行
室外温度至少不能低于零下20度,温度越低那是越好,效果会更棒 。所谓泼水成冰,就是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天气中 , 把倒入杯中的开水用力泼出去,在空中瞬间凝结成冰,一般水温需要超过90度 。
使用热水是因为热水泼出后会蒸发 , 水蒸气雾化结冰形成我们需要的泼水成冰效果 , 用保温杯是为了不烫手、不冰手 。将保温杯放在胸口,开始拍摄时,双手握住杯子,杯口朝外,按一定的弧线泼水 , 要注意避免泼到自己身上 。可以用一只手握住保温杯,手臂画一个圆弧向外泼水,这样比较不容易撒到自己身上 。
事实上 , 水变成冰的原理,和云的形成原理是一样的,是一个不饱和到饱和 , 然后沉淀的过程 。理论上讲,只要水在空气中冷却足够长时间,温度低于0°C就足够了,但空气越冷,水结冰的速度就越快 。
但事实上,水滴瞬间结冰的基本条件是温度低于-40℃ 。温度越低效果越好,水的温度越高(开水最好) 。用温水或冷水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
水滴形成冰时,会发生两种物理变化 。当水滴在低温下结冰时,它们会膨胀并释放出潜在的热能 。水滴潜热的释放是从表面到内部 。水滴的外层先结冰,然后逐渐向内结冰 。温度越低 , 水滴结冰的速度越快;在相同的温度下 , 水滴越小,就越容易结冰 。
当温度低于-40℃时,虽然满足了水滴结冰的基本条件,但泼洒的水仍有可能以“水”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因为数以百万计的液滴在外面迅速冻结,但里面仍然是水 , 液滴完全冻结需要一段时间 。当水溅入冰中时,水滴的直径太大,从空气到地面的时间又太短,它们不可能完全冻结成固态冰 。
然而 , 溅在地上的水在几分钟内就会结冰 。
泼水成冰原理,实验“水迅速变成冰”的原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5、东北地区冬天的时候,为什么能够泼水成冰?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知道 , 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天是漫长又寒冷的,尤其是漠河一带,那里堪称“冷极”,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2℃ 。
近几年时间 , 漠河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泼水成冰” 。顾名思义,就是把水泼向空中,落到地面之前与冷空气发生,物理反应结冰 。项目有一个关键 , 那就是体验者向空中泼洒的必须是热水,因为如果使用冷水的话,水落地还会保持液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水落地之前能否结冰,其实取决于在空中经过的时间是否足够它释放出大量的热 。在地面上玩“泼水成冰”和站在楼顶向楼下泼水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
具体分析一下,“泼水成冰”共有3个关键因素,分别是外界温度、水在冷空气中的运动经历和时间、水滴大小 。按理说,只要外界气温低于0度,从高处落下,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足够长,落地之前一定会被冻成冰,和原来的水温没有关系 。

但是要想让水在短时间内冻成冰,第3个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水滴大小 。因为水滴越?。?与冷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就越大,冷却得越快 。
而影响泼出去水滴大小的因素正是“温度” 。不只是水,温度对所有液体分散成液滴的粒径大小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就比如冬天的食油会结块、柴油雾化,汽车不好启动等等 。

液体虽然没有固定形态 , 但是有固定体积,同时又能抵抗并保持恒定密度 。
温度会直接影响到液体中的分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分子运动得越快,具体的动能就越大 , 动能可以降低分子间的吸引力 。因此液体的温度越高 , 粘度就越低,分散的颗粒就越小 。当液体温度下降时,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变慢,动能随之减低,粘度变高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

“泼水成冰”用热水就是上述的原理 。此外还有空气阻力的作用 , 水滴在空中受阻,无法实现自由落体 。其体积越小 , 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就越长 , 冷却的越充分 。
因为东北的冬天是非常冷的,气温是非常低的,然而在东北地区泼水成冰是因为东北的气温已经达到了水的结冰点,所以只要气温达到水的结冰点,就可以泼水成冰 。
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气温比较低,再加上这些人当时泼的是热水,所以热水在遇到冷空气之后就可以迅速结冰 。
因为东北那个地区本来就非常的冷 , 同时也是因为他们离太阳最远,气温最低,所以才会形成这样的局面 。
因为东北冬天温度实在太低了 , 一般都在零下二三十度,泼出去的水与冰冻的地面接触,马上就会结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