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是春联吗,桃符是指的对联吗?

1、桃符是指的对联吗?是的 。
桃符是民间于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Ф神驱避鬼怪的物品,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主管万鬼的神荼和郁?。遇作祟的鬼就会把死ζ鹄次估匣?。
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语句 。在唐朝时,楹联开始出现 。
《敦煌遗书》就记载了一些楹联,带有吉祥寓意 , 部分学者 , 认为这是最早的楹联,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于《文史知识》1991年4月号一篇题为《我国最早的楹联》的文章里提出这种说法,但直至现在仍未有实质证据证明这些对仗的句子是楹联或春联 。
到了五代的时候 , 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
一说宋朝桃板为薄木版,长二三尺,宽四五寸,挂在门上,可画年画 。桃符为长七八寸细木条,书祈福禳灾之辞 , 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 。因此春联应为桃板演变而来 。
相关习俗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 , 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 , 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 , 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 , 意在祈福灭祸 。

桃符是春联吗,桃符是指的对联吗?

文章插图
2、桃符是什么时候叫春联的?一、这个问题涉及到“春联”这个称呼的具体来源 , 根据史书记载 , 最早出现这个名称是在明朝 , 有关的史料如下:
“春联”一词的出现 , 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 , 喜欢排场热闹 , 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 , 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 , 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 , 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
二、补充解释春联的发展史:
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直到宋代 , 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春联的成对出现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 , 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 , 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 , 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 。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 , 第三年贴绿对联 。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 , 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
春节普天同庆 , 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 , 六畜兴旺等 。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 , 下界降吉祥 。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 , 俗称送灶神 。“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 。意为只要辛勤劳动 , 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 。“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 , 地厚载群生 。短短10个字 , 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 。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
发展
满族尚白,清春联用白纸 , 蓝边包于外 , 红条镶于内 。但满人入关久远,深受汉文化影响,此风俗在民国后渐渐消失 。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 , 四序初开 。”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 , 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 , 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 , 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 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 , 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 ,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 , 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 依其使用场所 ,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 , 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 换门神 , 挂钟馗,钉桃符 , 贴春牌 , 祭把祖宗” 。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 , 鬼妄入,援以苇索 , 执以食虎 。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 , 效前事也 。”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 , 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 。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 。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 。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 , 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 , 桃符长六寸 , 宽三寸 , 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 , 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 , 即桃符也 。”
到了五代 , 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 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 。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 , 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 , 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幅 。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官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门户 。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 。当他发现有一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
宋朝的时后叫做春帖纸 , 明朝时改为春联
桃符是春联吗,桃符是指的对联吗?

文章插图
3、桃符指的是什么桃符指的是: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
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或纸,相当于门神像 。
后人往往把春联贴在桃符上,于是后人以“桃符”借指“春联” , “挥春” 。
桃符由来: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在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 。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 , 善于降鬼 。二人严格限制鬼魂活动 。每年年底,二人都会站在一棵大树下观察所有的鬼魂 。当看到坏人的恶灵时 , 就用一根苇绳把恶灵绑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 。
但是神荼、郁垒的能力有限,不能消灭世界上所有的邪灵,也不能保证每个家庭的安全 。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在春节前夕,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 。同时,在大
门顶部挂一根苇绳,在两扇门上画一只老虎,以防恶魔和怪物入侵 。
但是,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 , 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  
引证解释
一、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或纸 , 以为能压邪 。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把桃树锯做桃符,钉在门上,着他两个替我管门户 。” 
二、五代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 , 称为春联 。
冰心《三寄小读者》六:“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
【桃符是春联吗,桃符是指的对联吗?】
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标名字的作法,兴盛于宋代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桃版》讲了度朔山的传说后写到:“故今世画神像于板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 , 左神荼’,元日以置门户间也 。”
反映北宋风俗的《岁时杂记》也说在“桃符”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 。由此可知 , 桃板可以称作桃符 。
图画神荼、郁垒作为避邪的桃符,一直流行到明清时代 。明嘉靖《汀州府志》说:“桃符 , 新画桃符置户两旁,貌荼、垒于上,以厌邪魅 。”明清地方志多有各地除夕挂桃符的记载 。
来历传说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 , 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 , 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 。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读作申舒)、郁垒(读作郁律)把守 。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 。周朝起 , 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 这就是桃符 。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专门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被人们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 , 曾经有一座鬼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上百只鬼出没,而且还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 , 夜晚在外面作恶的鬼都要赶回鬼城 。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 。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芒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 。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 。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 。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 。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 , 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
相关习俗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
历史发展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 , 住度朔山上桃树下 , 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 。
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 , 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 , 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 。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 。同时 , 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 。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 , 桃符长六寸 , 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 , 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 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 。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 , 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幅 。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官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门户 。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 。当他发现有一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 , 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
桃符演变
桃符前身
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 , 先秦时代桃茆(1论)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 。《礼记?檀弓下》说:“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有这方面的事例 。《周礼.夏官》说 , 诸侯盟会割牛耳取血,要用桃为镇物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取藏冰时,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进行除灾仪式 。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 。桃枝的辟邪作用见于《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 。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艺文类聚》卷八六)将桃枝稍事加工的桃枝也有相同作用 。《淮南子?诠言》篇说:“羿死于桃 。”东汉高诱注:“桔,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如此则自传说时代,古人就有对桃木的特殊信仰 。由于桃杖的神奇作用,汉有腊日前一日逐疫毕,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苇戟桃杖”之礼(《后汉书吼仪志》) 。将桃刻削成人形也是古人采取的辟邪手段 。《战国策?齐策三》说孟尝君打算人秦时,苏秦对他讲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劝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语桃梗:“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 。”可知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桃梗 。又据《后汉书?礼仪志》注 , 《山海经》载在度朔山,立于以大桃树枝为鬼门之上的神荼、郁垒,以苇索执鬼并喂虎 。“黄帝法而象之 , 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 。东汉《风俗通义》也引《黄帝书》讲了这个故事,并说:“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 , 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可知汉代腊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门旁立桃梗(人)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讲元旦拜贺后说:“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可知六朝时代又出现了桃板 。(作者按:该书通行本又在讲贴画鸡,悬苇索后说“插桃符其傍”,“桃符”二字有误,不取 。)至迟到唐末,出现了“桃符”一词 , 韩鄂《四时纂要》明确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 。”换言之,桃符即古之桃杖、桃梗,“符”字更清楚地表达了其驱邪作用 。此后宋代盛行“桃符”的用法,前面所引的王安石《元日》诗就是一个例证 。
桃木传说
桃本来是作为一种植物而被认为有避邪作用的 。《玉烛宝典》引《典术》说桃是“五行之精” , 可以厌伏邪气制百鬼,所以作“桃板”著于户(《太平御览》所引《典术》“五行之精”作“五木之精” , “桃板”作“桃人梗”) 。从桃枝、桃杖到桃人梗,桃有一个人格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神格化的过程 。桃板、桃符的出现正是两种过程合一特别是转变的集中体现之物 。虽然资料中无南朝或更早之桃板上有字、画的记载 , 但是桃板,这种加工平整的东西 , 桃的避邪作用只是作为属性存在,它一定另有目的,根据后来文献中所记桃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写二者名字的事实,可以推断,桃板一出现可能就有图或字,或二者兼而有之 。所写所画也应当是神荼和郁垒 。最初桃枝、桃梗和执鬼神神荼、郁垒是两回事 。一旦在桃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写上名字,就使二者合一 。桃符既是原来的桃梗,又可以代表画有图形的桃板,二者有区别,也混同,在混同的情况下.桃符也就成了神荼、郁垒的代名词 。
桃符兴盛
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标名字的作法,兴盛于宋代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桃版》讲了度朔山的传说后写到:“故今世画神像于板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门户间也 。”反映北宋风俗的《岁时杂记》也说在“桃符”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 。由此可知,桃板可以称作桃符 。图画神荼、郁垒作为避邪的桃符,一直流行到明清时代 。明嘉靖《汀州府志》说:“桃符,新画桃符置户两旁,貌荼、垒于上,以厌邪魅 。”明清地方志多有各地除夕挂桃符的记载 。
文学记载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许多文人学士的笔下多有记载;白居易《白礼六帖》:“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 , 名仙木,百鬼所畏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代春节期间人们挂桃符的盛况显见一斑 。该诗的广泛流传也使得桃符一词几乎尽人皆知 。更换桃符不仅是必做的事,而且春联、门神、年画等也与桃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成为除夕除旧迎新的必需品 。
桃符是春联吗,桃符是指的对联吗?

文章插图
4、桃符就是春联吗?桃符属于桃符 。春联属于春联 。春联是古代现代过年时必不可分的一种气氛 。桃符是用来制服古代妖物之类的东西,邪气之类的东西 。
桃符是春联吗,桃符是指的对联吗?

文章插图
5、春联是不是就是桃符?春联的演变可谓漫长,还牵扯到鬼域,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是的,最早叫做桃符 , 因为是写的桃木板上的,这个比较麻烦,所以后来又写在红纸上,叫做春贴纸 , 现在叫做春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