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彝族和白彝族的区别有哪些,白彝和黑彝有什么区别在服装上?

1、白彝和黑彝有什么区别在服装上?彝族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近千万,乃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彝族人的服饰和外貌汉人相比,区别比较明显 。彝族人明显更高大,男性服装以青布包头,一般穿布衫 , 外面套一个坎肩 。女子以百折裙为主,男子以百折裤为主 。无论男女,都带耳环,都不穿袜子 。
他们的祖先是缅藏人的一部分,长期居住在滇池到金沙江的区域内,曾经一度统治过西南地区,隋唐时期的“六诏” , 就是以彝族为主体 。
四川大凉山地区是彝族的最大聚居地,在漫长的古代和近代历史上,这里的彝族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社会状态 。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 , 这里的彝族部落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实行的还是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奴隶制度 。
在这种奴隶制度的体系之下,出现了黑彝和白彝的差别 。
彝族人用这两种颜色来抽象的区分彝族人的地位 。
黑彝就是尊贵的奴隶主,而白彝则是为奴隶主劳动的奴隶 。
在古代史上 , 历朝历代曾经试图教化彝族,但都失败了 。
汉代设置了管理机构来管理彝族,但双方很难沟通 。元朝和清朝崇尚武力,要求彝族接受中原文化 , 但也没有成功 。
到了民国时期,彝族还保持着奴隶制传统,其中奴隶主阶层是兹莫和诺合 , 统称黑彝 。奴隶则分为三等,分别是曲诺,阿加和呷西,统称为白彝 。
黑彝中的兹莫是受到朝廷册封的正式土司家族 , 是世袭的 。而诺合则是彝族人自己的贵族阶层,也是世袭的 。不管他们的后代是否富裕,都属于贵族阶层,他们掌控着当地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资源,拥有很高权力 。
白彝中的曲诺 , 相对于黑彝贵族而言,出身比较低 , 只能世代臣服于黑彝贵族 。
但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每年只需要为黑彝主子们固定劳作一段时间,便可完成任务 , 有点徭役赋税的感觉 。
所以曲诺是白彝中身份等级最高的,说他们是奴隶有些不合适 , 更像是统治者治下的平民!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彝 。
而白彝中的阿加 , 就比较悲剧 。一般都不是彝族,可能是汉族,藏族等其他民族 。

黑彝族和白彝族的区别有哪些,白彝和黑彝有什么区别在服装上?

文章插图
2、白彝族和黑彝族的语言有区别吗在中国西南各族中,广泛流行黑、白之称 , 但其涵义则各不相同 。有时,此称呼代表服装之颜色,如黑苗、白苗即是其例[9] 。在湘南,某一部族之被称之黑苗,则因其开化程度不如靠近汉族之苗人[10] 。生息在湄公河上游、与彝族缘近之僳僳族,其黑僳僳、白僳僳之称,亦同出一因[11] 。通常这些民族自己并不如此称呼,以黑、白区分之者乃汉族 。然而彝族却与此不同,他们自己划分成黑白两部 。一些西方观察者完全混淆这种区别[12] 。在云南,黑彝由统治家族构成,所有居其下者,皆为白彝 。在四川,黑彝则居多数 。彝族中黑彝、白彝之分 , 早已有之 。《蛮书》、《新唐书》即有黑蛮、白蛮之记载[13] 。此种区分或许意味着种族之差异,至少确切地表明两者语言之不同[14] 。今之彝族中,黑彝、白彝体格有别 。黑彝身材高大 , 有的报告谓其身材较欧洲人还高,鹰钩鼻、高鼻梁,总体观之 , 与蒙古人种显然有异[15] 。白彝多似蒙古人种,体格较差,头部指数亦与黑彝略别[16] 。云南之黑彝构成统治阶级,四川之黑彝还统治了黔西之苗族 。黑乃显贵之标志,黑彝只在其内部通婚 。云南之黑彝时有将其女儿嫁给汉族官吏之子或高贵汉族世家[17] 。而四川之黑彝则严格实行族内婚 。此种情况可能解释为:黑彝或许源于一个单独族系之征服集团 , 而白彝则是被征服之另一些种族集团 , 以后逐渐接受了征服者之语言 。此过程在四川之彝族中仍在进行 。在云南,黑彝或在战争中被汉族统治者杀戮 , 或向北退却 。故而云南所谓之彝族之大多数,属于较低下之白彝,少数统治家族仍居原地,接受了汉族统治者所授官职 。尽管彝族在很早以前即为汉族所知,然在汉文资料中涉及彝族者
黑彝族和白彝族的区别有哪些,白彝和黑彝有什么区别在服装上?

文章插图
3、黑苗、白苗有什么区别?有区别的 。“黑苗”和“白苗”来源于现实中的什么民族?
虽然新仙剑中的这两个民族都自称“苗裔”,而且其国家也称为:“苗疆”,但是我认为它们与现实中的苗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现实中有比苗族更符合黑白苗历史背景的少数民族 。这就是“黑苗”对应的彝族和“白苗”对应的白族 。虽然在清代的《百苗图》(现藏台湾)中有“黑苗”、“白苗”以及“花苗”、“青苗”的分类,但是那是由于西南地理的隔阂,使得苗族的各个支系崇尚不同颜色所致 。还有 , 清代的民族分类很不科学,分类人将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统归到苗族,而仅仅靠服饰颜色的差异细分 。因此不能单凭黑白苗中的“苗”字断定赵灵儿来自苗族 。根据我的考证,“黑苗”和“白苗”应该和现实中的彝族和白族有很大的联系,即游戏中的“黑苗”来自彝族,“白苗”来自白族 。
首先从族群分布来看 , 1990年苗族人口739.804万人,52%分布在贵州,新仙剑故事中的地点南诏和大理都在云南,却只有15%的苗族在云南居住 。对彝族而言 , 1990年人口为657.217万,60%分布在云南 。而1990年白族人口为159.483万,90%都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而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 。即使在大理州 , 白族虽然是占人口33%的最大少数民族,彝族也是占人口12%的第二大少数民族 。
其次从语言来看,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而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语也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和彝语一样 。
然后从服饰习俗等民族特点来看,苗族喜欢银制的头饰 , 头饰制作精美复杂 。而彝族和白族明显没有这个风俗 。彝族男子以黑布或蓝布包头,并在右前方扎出一个突出的细长锥形犄角――“英雄结” 。女子则戴彩色或黑色头帕,穿镶边或绣花右衽上衣,多褶曳地长裙(这很美) 。外出时男女均披用羊毛线织成的黑色披风 。白族男子喜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 穿白色衣裤 。白族有句俗语“要得俏,一身孝”就说明了他们对白色的偏爱 。女子的头饰就是有名的“凤凰帽”(这个亦很美) 。且此头饰中有四个掌故:下关风(从左肩垂下来的白色长穗)、上关花(镶嵌在帽沿一圈的红色杜娟花)、苍山雪(帽沿上周突出的白穗)、洱海月(刘海前帽子的形状) 。在新仙剑中神木林与阿奴同行时她的初始装备就有凤凰帽,但从外观看与现在白族女子的头饰不同 。女子喜穿白上衣、蓝色宽褂外套,系绣花飘带的短围腰 。从游戏中看,那个故事开始时去仙灵岛追杀灵儿的“黑苗”,无论是他的对话头像还是战斗画面,都可以明显看出大宇的美工是照彝族男子的服饰设计他的外观的 。而“白苗”的盖罗娇等人的造型就明显借鉴了白族女子的服饰 。另外,以前彝族和白族都以虎为图腾 , 现在有名的“火把节”,彝族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白族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而苗族都没有类似的习俗 。
最后我们看看这几个民族的起源与亲缘关系 。苗族来源很复杂 , 现在较普遍的观点是苗族的祖先从长江中游一带迁徙到祖国西南 , 同化了古越族和西南的一些民族而形成苗族 。对彝族与白族 ,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它们均来源于上古生活在现甘肃西南和青海大部的氐羌,先秦至公元初其活动中心在现四川西昌和云南滇池 。3世纪(三国时期)以后逐渐南下到今云南东北、南部,贵州西北等地 。此时统治当地的是包括爨姓家族在内的四个家族 , 5~6世纪(南北朝时期)爨氏成为云南地区最有势力的大姓,故人们以“爨”称呼其统帅的各个西南少数民族为爨(族) 。在汉族的著作《蛮书》中分爨为东、西两部,在族属上东爨以乌蛮为主,西爨以白蛮为主 。乌蛮和白蛮就是彝族和白族以及西南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 。需要指出此时称“乌蛮”、“白蛮”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不尊重 。“乌”、“白”即为“生”、“熟”之意 。与汉族来往多的,接受汉文化积极的就称为白蛮 , 反之则为乌蛮 。《蛮书》上说乌蛮的语言要三转五转(转为翻译之意)才与汉文相通,而白蛮语音最正(这里的“正”是与汉语相比较) 。现在白文有50~60%采用汉字或汉语借词 。而采用汉字记录白语的习俗可追溯到唐代 。这一点可能给游戏中“黑苗”憎恨汉人,而“白苗”与汉人和睦相处提供了灵感 。
历史上的乌蛮、白蛮和现在的彝族、白族
既然已经可以肯定地说新仙剑中的“黑苗”和“白苗”分别对应于现实中的彝族和白族,那么我们若想继续了解其历史背景 , 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中的乌蛮与白蛮 。
首先指出,乌蛮与白蛮并非民族 , 而是当时汉族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 。实际上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 。一般认为 , 乌蛮与白蛮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先祖 。在乌蛮的基础上 , 融合西南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后来的彝族,在白蛮的基础上,融合一些汉族、乌蛮,形成了后来的白族 。
前面说到5世纪时候西南地区由爨氏统治 , 直至隋朝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西南的地方割据政权 。隋文帝时候汉族大军对爨氏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虽然没有将其消灭,但沉重打击了它的力量 , 为日后乌蛮的南诏王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
唐朝贞观年间(627~649)中原政权在爨统治地区先后设置92个羁縻州 。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封乌蛮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后皮罗阁统一乌、白蛮各部建立南诏王国(“诏”即“王”的意思) 。南诏(649~902)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 。南诏最初的对外政策本来是打算依靠中原的唐王朝 。可是这时的玄宗在杨国忠的操纵下施行对少数民族挑拨离间,使之相互征伐,以夷制夷的政策 。不得已南诏站在了当时与唐朝激烈冲突的吐蕃一边 。但南诏还向唐朝不断示好 。玄宗后来派来征讨的数万大军被南诏杀得片甲不留,南诏还将唐军战死将士的尸体埋葬,在万人冢前立碑说明如此的无奈 。安史之乱后,唐朝与吐蕃的力量对比明显偏向吐蕃一边,吐蕃不仅占据了唐西域、北庭两个都护府(相当于现在陕西以西的甘肃、新疆和蒙古国),还杀入长安,逼得唐帝出逃 。因此唐朝为断吐蕃右臂 , 而改变了对南诏的政策 。南诏也苦于吐蕃欺压盘剥过甚 。双方一拍即合,关系比开始还热乎了许多 。南诏很快强大起来,统治地域包括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西南部 , 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广大地区 。甚至还征讨过中南半岛的缅甸和柬埔寨 。南诏建立初期 , 第二代南诏王阁罗凤将原分布在滇中的西爨白蛮强行迁徙到滇西北,使苍山洱海地区成为南诏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在这里,白族作为一个民族生长壮大起来 。唐中叶时南诏还突袭成都,掠走工匠和居民三万余人,这些汉人的技术和知识促进了南诏的发展,使其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响,文化教育亦多模仿中原 。
南诏的历史基本与唐朝相始终,到其末期,政权旁落到当时从成都掠来的汉人的后代郑买嗣手里,此时他已被同化为白蛮 。郑买嗣通过手腕登上了王座,但很快又被别人取代 。政权在几个大姓手中交替了三十多年,到五代十国的后晋天福二年(937),白蛮大姓段思平在南诏政权的废墟上建立了大理王国(937~1253),这是以白族先人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建立的民族政权 。其统治区域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 。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 。关于大理许多人最先是从金庸先生的武侠宗师大作《天龙八部》里面了解到的 。实际上大理的确是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胜地 。如果列位看官谁有机会去了一定不要忘记在蝴蝶泉边和白族姑娘合个影,再尝尝白族有名的三道茶哦!如果赶上火把节就更爽了,呵呵~
大理相比南诏,对此时中原的汉族政权宋王朝更加友好 。大理国王不断请宋帝加封称号 。但宋朝由于认为唐朝黄巢起义时唐军主力在西南防御南诏无法回援,导致长安城破,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所以对大理一直很有戒心 。后来见大理的确奉行和平主义,与北部的辽、金、西夏大大不同,才加封大理王,并开设互市贸易 。大理前期王权比较集中,到中期时,各地诸侯逐渐不受节制 , 很多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有的甚至以武力威胁大理王的统治 。此时一位高姓诸侯起兵勤王,依靠实力将各地诸侯削平 , 他也因功被封为宰相 。但谁知此君另有打算 , 后来他竟然逼段氏国王让位与他 。不过此君在台上一段时间后发现当国王成为众矢之的没有站在国王背后操纵来得爽快,所以临死前叮嘱其子让位于段氏 。于是段氏复国,这以后的大理宰相一职均由高氏子孙出任(类似世袭的日本幕府),大理国的后期也称后理国,此时政权把握在高氏手中,段氏国王不过傀儡耳 。顺便提一下,后理国第一个国王名叫段正淳,呵呵,并非《天龙八部》里面那个情种哦!还有,他的儿子――下一任国王――的名字是段和誉(不是段誉),看来金庸老先生也参考了一些大理的历史背景?。?br /> ?。昂诿纭焙汀鞍酌纭钡睦繁尘?br />大理与北宋、南宋相始终,1253年,蒙古为攻灭南宋,进兵大理以对南宋形成合围之势 。高氏宰相带兵抵御被杀 , 段氏国王出逃,后被俘 。忽必烈封大理末代国王为大理世袭总管,管理大理城附近地区,并封一子为梁王,世袭监理云南 。后又设云南行省 。段氏感激忽必烈不杀之恩,征召白蛮与乌蛮子弟组成“寸白军”(即爨白军)辅助元军作战,在江南战场立下了不少战功 。
朱元璋崛起后,派兵进入云南,并让沐英(就是《鹿鼎记》里面沐王府沐剑屏的祖先)永镇云南 。至此,大理段氏才退出历史舞台,大理国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过去 。
※ ※ ※ ※ ※ ※ ※ ※ ※ ※ ※ ※ ※ ※ ※ ※
以上说的是历史,下面我们看看现在的彝族与白族 。这两个民族都是在元
明时期形成的 。这时候彝族被称为黑爨或罗罗,自称“诺苏”、“纳苏”(“诺”意为黑,“苏”意为人)、罗罗等 。解放后以其民族祭祀时一种礼器的名称正式定族名为彝族 。解放后彝族地区废除奴隶制度,使69万奴隶获得人身自由和平等的政治地位 。彝族以大米、玉米、荞麦、薯类为主食,木制食器多以红、黑、黄漆绘成图案 。彝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没有证据说明其对女娲有特殊的崇拜 。彝族实行火葬 。民间流传着“阿细跳月”和“阿诗玛”的故事 。元明时白族被称为白爨、白人等,自称“白子”、“白尼” 。解放后正式定族名为白族 。白族主要从事农业 。种植水稻,善冶铜 。手工业发达,大理石加工自唐代即闻名海内外 。漆、银、木工都以技艺精湛著称 。大理“三月街”、邓川“渔潭会”都是贸易集市(现在也是旅游项目) 。白族主食为稻米、小麦、玉米和荞麦 。白族信奉佛教和本主(村社神) 。本主一般不是单独一个,而是本主夫妇、侍从子孙,少则20多,多则80余 。本主各地各村不同,包括有自然神、历史上的大将显官、民族英雄和义妇节女 。也信巫鬼 。同样没有证据证明其信奉女娲娘娘 。白族行土葬不用棺材,而在坟前悬挂死者生前用的弩箭或织布工具 。白族也有很多的民间传说,“五朵金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
太和城在元代被废弃,故今日对城内的宫室、住宅及街道等布局了解不多 。今太和城遗址只有南北两道城墙遗迹;北墙的西端从苍山佛顶峰起,向东延伸至洱海之滨,全长约2公里;南城墙的西端从五指山北麓起,向东延伸至洱海边村 , 全长约1.5公里 。两道城墙都是用夯土一层一层夯实筑成,十分坚固结实,其中保存较好的南城墙东段至今还高出地面3米左右;佛顶峰是全城的制高点,原先还有一个小城,称“金刚城”或“南诏避暑宫”,作不规则圆形,周约1公里,与北城墙相连 , 城内有土台一个,应是原建筑的台基,面积约3600米;此小城当是太和城的一部分 。在今太和村周围及佛顶峰缓坡上,解放前后还偶有布纹厚瓦及橙黄色陶片等南诏遗物 。
为拱卫太和城,南诏王还在其上下筑龙口城和龙尾城,在较晚的记载中称“龙首关”和“龙尾关”,同时又屡加兴修 。前者在今大理上关,后者在大理下关,但均只存遗址 。
大历十四年(779),南诏与吐蕃合兵进攻成都,大败 。南诏王忧惧吐蕃迁怒与己,遂将都城从太和城迁往阳苴哶城(即后来的大理城),“筑袤十五里” 。阳苴哶城遗址在今大理旧城西,后又称“紫城”及“大理” 。其历经南诏中后期至大理国灭国,一直是地方政权的首府,前后凡470余年 。
选择阳苴哶城为首府,与当年以太和城为首府一样 , 因它“西倚苍山之险,东挟洱海之厄”,即也可以苍山洱海为天然屏障,只需筑南北两道城墙 。大理城的城内布局、房屋建筑风格和内地是一样的,其大厅的建筑,也是中原自六朝以来流行的一种无梁殿式的建筑形式 。此城除了华丽的南诏王宫室和官员的住宅外,据载南诏后期还修筑有五华楼 。今阳苴哶城遗址只保存北城墙一道,在梅溪两岸 , 西起苍山中和峰麓,东至大理旧城西北角 , 城墙断断续续以石块及土夯成,只有近苍山处保存完整,残存部分高出地面4至5米,全长约1公里 , 基厚6至8米,顶厚1米,以天然的溪水作护城河 。
终、最后的话
从上面所有这些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新仙剑中的“黑苗”和“白苗”并非是作者凭空虚构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也许作者在创作中并没有明确的虚构与现实的一一对应 , 即“黑苗”对应彝族,“白苗”对应白族,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游戏的情节变化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很有可能,作者只是利用了他积累的历史知识来写剧本的,但所有的创作都是来源于历史又没有离开真实的历史背景很远 。看着“黑苗”、“白苗”的服饰,听着南诏、大理的名字,我真的感到了新仙剑中的历史观的亲切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之间我不禁感叹仙剑世界的神奇,让我在明知道故事虚构的前提下仍为其中人物的生死喜悲而唏嘘感叹命运无常与造化弄人 。我想 , 新仙剑的历史背景也许只是一个包装,剥开层层的外表,我们可以发现,里面的故事中有着一些人类永恒的话题……
黑彝族和白彝族的区别有哪些,白彝和黑彝有什么区别在服装上?

文章插图
4、黑彝和白彝肤色一样吗黑彝和白彝肤色不一样 。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彝族黑彝族和白彝族是根据皮肤的眼色来进行划分的,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彝族的人肤色最主要就是三种,黑白红,这三种是比较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肤色 。
黑彝族和白彝族的区别有哪些,白彝和黑彝有什么区别在服装上?

文章插图
5、黑彝和白彝的区别是什么?黑彝和白彝的区别是:黑彝为贵族 , 白彝为平民 。
在古代黑彝为贵族 , 如果黑彝与白彝通婚 , 则会降为白彝 。一个是统治阶级 , 一个是平民,道德约束不同,衣食住行也有很大区别 。
黑彝和白彝是两个次族群的概念 , 在1956年在凉山地区搞民主改革以前土司管辖区的彝族叫白彝,非土司管辖区叫黑彝;其次,彝族内部分五个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和嘎西,其中诺等级被译为黑彝,曲诺等级被译为白彝,阿加等级被译为安家娃子,嘎西等级被译为锅庄娃子 。
在外界大多数人印象里 , 黑彝是奴隶主贵族 , 一言九鼎,豪华富有,仆妾成群;白彝是奴隶,被统治阶层,卑弱贫穷 。其实并不都是那么回事 。首先,白彝不算是奴隶,而是平民 , 或者叫自由民,他们占凉彝人口的一半 。
【黑彝族和白彝族的区别有哪些,白彝和黑彝有什么区别在服装上?】第二,白彝不一定都比黑彝穷,事实上有的白彝很富 , 拥有大量土地财产,甚至还有奴隶,所以也是奴隶主 。第三,凉山彝族社会有五个等级,并不只有黑彝和白彝这一对欢喜冤家 。
凉彝等级社会最有意思的一个特点,是各等级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分离 。比如土司,可以傲于人前的是政治地位,面对彝人他们是朝廷的代表,面对朝廷则是彝人的代表 。毕摩,说不上有啥政治地位,也说不上富裕,但他们是知识分子 , 担任人神鬼之媒,享有崇高社会地位 。
谚语说毕摩在兹莫面前不起立,要是毕摩起立了,兹莫会诚惶诚恐觉得尴尬 。白彝呢 , 和外界的民间交往比较活跃,尤其是和汉区毗邻地带的白彝,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商贸繁荣,追求财富,有熟彝之称,有人说他们是汉人与黑彝之间的民间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