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人,三不说

成熟的人,三不说
文章图片

《荀子》有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
说话得当,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 。不该说话的时候,沉默得当,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 。
十六国时,前秦将领苻朗投奔东晋,“贫嘴狂魔”王素之,一见苻朗,就问东问西 。
不仅询问中原的风土人情,还追问苻朗的私事,而且,还没完没了 。苻朗心中十分厌烦 。
有一次,王素之问道:“中原地区的奴婢,价格怎么样?”
苻朗怼道:“话少的十万,话多的一千 。”
说话要掌握分寸,否则就会招人嫌弃 。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 。
1
尖酸刻薄的话,不说
《增广贤文》有句熟话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恶语伤人,也自损福分 。
听过一个民间故事:
明末清初,一个姓李的老妪,为人尖酸刻薄,经常出口伤人 。
李氏嫌弃女婿王才家境贫寒,常常大骂女婿无用,更将他祖宗十八代戏谑一遍 。女儿小莲劝说无果,反被李氏赶出家门 。
村民王大宝家膝下无儿延续香火,李氏便说:“你祖上无德,岂会有儿子?”
王大宝怒从心起,质问她:“我家虽不富裕,但祖祖辈辈从不做伤天害理之事,我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如此恶言恶语?”
小莲半年后,回家便见到母亲卧床不起,问起缘由 。李氏指了指嘴巴,说她口生烂疮,水饭均不能下咽 。
后请来郎中,郎中连连摇头,说无药可治 。几日后,李氏便一命呜呼 。
村民得知此事后,都说是李氏恶语伤人,遭了天谴,终是咎由自取 。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 。
生活中,不难遇见这样的人:
你升职加薪,他说你风凉话;你遭遇挫折,他说你活该;你换了新车,他说你得瑟 。在他嘴里,你做什么都不对 。
其实,这种人,就是见不得人好,心理阴暗 。
别拿尖酸刻薄当耿直,那是自私冷漠,更是欠缺教养 。
有教养的人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体谅他人的难处, 尽量不使人难堪,更不会恶意揣测 。
出言不逊,恶语中伤,终有一天,也会反噬到自己头上 。
口出良言,留一份口德,方能攒一世福气 。
2
狂妄自大的话,不说
《礼记》有云:“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 。”
越有本事的人,越是谨言慎行 。反之,越没本事的人,越是口出狂言 。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太子孟昶有个伴读叫做王昭远,此人聪明伶俐,极有眼色 。
太子孟昶继承皇位之后,王昭远的身份随后步步高升 。
彼时,赵匡胤率军讨伐后蜀,孟昶派出自己的心腹王昭远,让他负责抵御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