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蚀地貌

【溶蚀地貌】

溶蚀地貌

文章插图
溶蚀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 , 在地表和地下都有发育 , 其形成过程有所不同,因此溶蚀地貌又可分为地表溶蚀地貌(bare karst)和地下溶蚀地貌(underground karst)(图 5-2) 。
1 地表溶蚀地貌
地表溶蚀地貌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出露地表的地貌,但实际上这些岩溶地貌不完全是由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面流水也参与其中,其实有些地貌就是由片流和洪流形成的,如溶沟、石芽等,之所以把这些地貌归入岩溶地貌是因为构成地貌的岩性是可溶性岩石,其发育位置处在地表水与地下水作用的过渡带 。
地表溶蚀地貌的形成和特征与地下水的运动特点有关 。地表溶蚀地貌主要分布于包气带中 , 由包气带水溶蚀作用形成 。包气带水以垂向运动为特征(图 5-1) , 因此这类岩溶地貌都是沿着垂向发展的(图 5-3),形成突起和下凹的地形,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
图 5-1 岩溶地貌示意图(据曹伯勋等,1995)形态组合: Ⅰ—岩溶高原; Ⅱ—峰丛-洼地(谷地); Ⅲ—峰林-洼地(谷地); Ⅳ—岩溶平原岩溶形态: 1—岩溶塌陷; 2—石林; 3—溶蚀洼地; 4—落水洞; 5—暗河; 6—地下湖; 7—溶隙; 8—溶蚀残丘;
图 5-2 地下水的运动特征与岩溶地貌的形成
(1)石芽与溶沟
石芽(stony sprout)就是发育于灰岩表面的小型石质突起 , 而石芽之间的凹槽就是溶沟(karren)(图5-2) 。石芽可以是锥状突起 , 也可以是长条状突起 , 相对高度在几厘米到几米 。若是长条状突起 , 它的水平延伸方向与坡向、岩石倾向或岩石的节理方向平行 。这两种地貌的形成与地面流水关系密切 , 是片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及向地下水的转换过程中对灰岩溶蚀的结果 。石芽和溶沟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初期阶段产物,也可见于其他岩溶形态的表面 , 随着石芽和溶沟的发展可形成规模更大的石林和溶蚀漏斗 。
图 5-3 云南石林县石林素描图(据李维能等,1983)
(2)石林和岩溶漏斗
石林(stone forest)是由众多密集的锥状、锥柱状或柱状、塔状的灰岩柱体组成的地貌形态,远观似一片 “森林”,由此而得名 。柱体间溶隙窄、深、陡,连接成复杂的网状 , 形成柱高隙幽的景观 。我国以云南石林县(原称路南县)的石林最为典型和壮观(图 5-3),石柱高一般在10~20m,高者可达 40~50m,形状各异,有的形似一把利剑直冲云霄,有的貌似白族少女婀娜多姿,还有曲径通幽的溶沟 。石林的形成应具备这几个条件: ①纯而厚层状的灰岩; ②岩层产状近于水平; ③发育垂向节理; ④炎热湿润的气候; ⑤处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