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0年( 三 )


偶幸“家人子”五凤元年(前57)正月 , 太子刘奭18岁,宣帝为他举行了冠礼,这标志他已成年了 。五凤四年(前54) , 他最爱的司马良娣病死了 。临死前,她哽咽着对太子说:“我死非天命 。是其他姬妾得不到太子宠爱 , 妒忌诅咒我,活活要了我的命!”太子刘奭对此十分相信,因而悲愤成疾 , 闷闷不乐,把所有姬妾都拒之门外 。
王皇后对此焦虑不安 , 赶快报告给汉宣帝 。宣帝听说太子迁怒于众位姬妾,也不好强拗其意,为了使儿子重新振作起来,便让王皇后从自己宫中挑选一些可令太子欢娱的宫女,以顺畅太子之心,王皇后左挑右?。伊宋逦弧凹胰俗印保ㄎ拗昂诺牡偷裙?nbsp;, 排成一行 , 让太子刘奭自择中意之人 。这时刘奭还沉湎于对司马良娣的哀思怅想中 , 瞧也不瞧面前这几位姑娘,又不耐烦皇后的一再催促,只想赶快应付了事,把手一挥,说:“这里边有一个人还可以吧 。”这时有位叫王政君的姑娘,站得离太子最近,又穿着与别人不同的绛色袍服 。王皇后以为太子看上的就是她,就令掖庭令把这幸运儿送入太子宫 。皇太子和王政君初次相逢于内殿 。也许是皇太子多时未与女人接触吧,现在偶然见到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含嗔带娇地向他走来,不免触动情欲,便一夜风流 。没想到的是 , 王政君竟怀了孕 。次年,宣帝甘露二年(前52),王政君生下嫡皇孙 。汉宣帝见帝国有了继承人,喜出望外,亲自给孩子起名叫刘骜 。骜者,千里马也 。可见老皇帝对这个孙子寄予多么大的厚望!从此 , 老皇帝常常把这个孙子带在身边,寸步不离 。刘奭得遇王政君纯属偶然 。但是,没有偶然就没有历史 , 这一幕对王政君一家和西汉王朝都事关重大 。关于王政君及其家族留待下几章再详述 。
威权旁落本来汉宣帝临终前,已给元帝安排好了辅政大臣,第一位是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另两位是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并提升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 , 周堪为光禄大夫,三人并领尚书事 。信用外戚是西汉政治长期形成的传统,宣帝也不例外 。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宣帝幼年时养在史家,与史高有亲密关系,因此宣帝命他握有中朝决策大权,地位最为重要 。萧望之、周堪都是元帝的师傅,是当代名儒 , 深谙政事 。萧望之又引进宗室明经达学之士刘更生(楚王刘交的后代,成帝时改名刘向)、侍中金敞共参朝政,史称“四人同心,谋议劝道,正义古制多所欲匡正” 。“匡正”什么呢?就是匡正君主 。在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实行人治 。孟子说过:“君仁莫不仁 ,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他们相信,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 , 言传身教,为臣民垂范道德人格,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但是,君主握有生杀予夺绝对权力 , 而且再没有可以对其约束的机制,那么,“天子圣明”靠什么来保证呢?儒家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奢谈“正君心是大根本”,把政治问题径直变成了一个君主的道德修养问题 。所以萧望之等人就寄希望于对皇帝的教育 , 引导元帝努力实现儒家的 “王道政治”的理想,以期改造一个国家或社会,扭转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 。诚然,教育的功能不可低估,但绝不是万能的,萧望之等人太过于天真了!元帝即位不到一年,三人一体的辅政班子 , 就出现了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