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惧岁月长整首诗是什么( 四 )


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都已经一点过,好久没有再熬夜,难得明天不用早起可以让我好好睡到自然醒,我也应该好好养养我的嗓子 , 毕竟这段时间说了那么多,感谢我生命里的这些小确幸 。愿努力的姑娘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呀,愿我尝遍每个异乡限时赠送的糖 。
晚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
节目中的陈粒有着敏锐的音乐嗅觉,有时一段旋律响起,一句歌词脱口而出,便会“戳中”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陈粒坦言最难忘的还是那些分别的场面 。“一开始大家都在开开心心地听歌,高高兴兴地看演出,但到了最后还是要做出一些决定,每每这种时刻都会觉得特别难 。每个音乐人都有很多面,淘汰就意味着那些未知的作品和能量突然在这个舞台上被截断 。‘残忍’这个词在节目里已经用了太多遍,只能试图从一个平和温暖的角度去解读这件事情 。无论你走到哪一步,你的使命完成到哪里 , 都是由你的音乐风格和受众所决定的,无关乎作品的好坏 。”
创作对于陈粒来说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就像随手发一个朋友圈、发一条微博一样 。当突然有了表达的欲望,便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写歌这个动作 。在陈粒看来,创作是一件“既亢奋又伤元气的事情” 。“我将创作当成一种工具,来排解我的一些疑虑或是情绪 。但写完之后发现是很‘消耗’的,因为创作是一种能量的守恒,在作品诞生的一刻,你会感觉到爆发瞬间产生的力的作用 。”
“我在千里之外,叹前路尚远”
从“列车辗转”到“马蹄余声”,从“沙漠暴雨”到“濒绝孤岛”,陈粒的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游历万乡的“江湖气” 。她曾笑称自己就像金庸小说里的小鱼儿一样“自在又活泼” , 护照印满了一本,已经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地方 。回忆起曾经最难忘的旅程 , 陈粒讲起她两度到访印度的故事 。“印度真的是一个很‘躁’的国家 , 城市里随处都是牛和按喇叭的声音 。恒河的水并不干净,但我觉得来都来了,还是要跳下去游泳 。”陈粒笑道 。一次 , 陈粒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庙宇前排队,站在她前面的是一对抱着小孩的当地夫妇 。“当时的队伍很长,要排两个多小时,排着排着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小孩就跑到了我的怀里!我抱了他半个多小时,一直在和他玩闹,所以那天下午我排队排得特别开心 。”在陈粒眼中,印度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无序”的国度,小孩在那样一种嘈杂和混沌中显得尤为纯真 。“从他们眼中能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 。”
每当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 , 陈粒都会选择一种“不那么迅速”的交通方式 。“公共 汽车 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的公交车我都很喜欢,但最难忘的还是印度的‘突突车’ 。”在另一次印度的旅行中 , 路上不断有“突突车”司机问陈粒要到哪里 。“后来我们选了一个印度口音没那么重的司机,连续三天一直坐他的车到处玩 。最后一天,他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做客 。他家或许很少接待客人,所以他的邻居全来了 。家里只有一张床,电视架在墙角的高处 , 床上放着一张桌子,大家就盘着腿围坐在床上吃饭、打牌、逗小孩玩 。这张床承载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