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原文( 八 )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 。(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 。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 。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 , 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 。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
全诗赏析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 。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 。淋淋漓漓,反反复复 , 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 , 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 。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 , 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 。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 , 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 , 情固不同 。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 。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 , 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 。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 , 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 。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 , 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 。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 , 女之去久矣 。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 , 未必实耳 。故漫以东家女答之 , 且用相慰 。然府吏白母 , 不言女将改适 , 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 , 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 。”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 , 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 , 被强迫成婚 。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诚如上述引文的分析 。又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 ,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 。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 。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 , 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 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 。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 。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 , 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 。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 。另外,辞焦母不落泪 , 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 。焦仲卿的形象刻划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 。闻知兰芝要成婚 ,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 。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 。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划还有一些 , 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 。兰芝死时 , 一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 ,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 。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 。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 , 二情同依依” , 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 , 增添了悲剧气氛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 , 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 。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 。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