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痴也称之为愚痴 。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
1、嗔详细介绍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 , 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 , 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 。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 , 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
2、痴详细介绍
痴也称之为愚痴 。不明事理,是非不分 , 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 。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 。
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 , 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 。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
扩展资料
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是指陷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 。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 , 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嗔恚是三毒中最重、其咎最深的,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
3、“痴”又作“无明” , 指心性迷暗 , 愚昧无知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 , 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 。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毒心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 。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 , 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