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为什么是一种诗( 二 )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 , 只有残酷的现实 , 呵呵,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 , 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 , 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 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 , 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 , 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 , 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 , 名篇佳作层出不穷 , 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
曲子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倾向 。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 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 。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 , 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 。“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 , 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 。且燕乐曲调之来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 。唐时西域音乐大量流入 , 被称为“胡部”,其中部分乐曲后被改为汉名,如天宝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个胡名乐为汉名 。《羯鼓录》载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来曲 。后被用作词调的,许多据调名就可以断定其为外来乐 , 如《望月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 。《胡捣练》、《胡渭州》等调,则明白冠以“胡”字 。部分曲调来自南疆,如《菩萨蛮》、《八拍蛮》等等 。部分曲调直接以边地为名,表明其曲调来自边地 。《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州》、《凉州》等 。”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也说:“今乐府所传大曲 , 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 。”伊州为今新疆哈密地区,甘州为今甘肃张掖,凉州为今甘肃武威,熙州为今甘肃临洮,石州为今山西离石,渭州为今甘肃陇西,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边州 。燕乐构成的主体部分,就是这些外来音乐 。二是来自民间的土风歌谣 。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记笺订》对教坊曲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曲子,逐一做过考察 。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 , 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 , 卒章激讦如吴声 。”又如《麦秀两歧》,《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见闻录》言五代朱梁时 , “长吹《麦秀两歧》于殿前,施芟麦之具 , 引数十辈贫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筐笼而拾麦,仍和声唱 , 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 。”宋代民间曲子之创作仍然十分旺盛,《宋史·乐志》言北宋时“民间作新声者甚众”,如《孤雁儿》、《韵令》等等 。燕乐曲调的两种主要来源,奠定了燕乐及其配合其演唱歌辞的俚俗浅易的文学特征 。歌词在演唱、流传过程中,以及发挥其娱乐性功能时,皆更加稳固了这一文学创作特征 。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 。广大歌词作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历史和社会潜移默化之赋予他们的审美观念,皆在他们欣赏、创作歌词时,发挥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用 。努力摆脱俚俗粗鄙、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