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为什么是一种诗( 三 )


发展
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 。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 。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 。”(《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 。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 。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 , 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 , 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 。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 , 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 。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 , 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 。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 。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 。贪图享受 , 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 。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 。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 。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 , 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 。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 , 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
巅峰
苏轼应该可以说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而一些人认为,这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宋词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 。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 。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 。不雅正,不足言词 。”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首先 , 苏轼词扩大了词境 。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他望月思念胞弟苏辙,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 。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 , 在词中树堂堂之阵 , 立正正之旗 。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 。《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 , 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 。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词至东坡,其体始尊 。再次 , 苏轼改造了词风 。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 。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 。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 , 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 。”(《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 。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