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艺术美( 二 )


3、马克思认为: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三、美从何而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第一、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
第二、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明代唯心主义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一切事物,包括美的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的“心”中 , 有一次他与朋友外出看到山岩间鲜花怒放 , 朋友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答辩道:“你未看此花时 ,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 ,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说,如果人没有看到花时,心中既无此花,花也就不存在;只有当人看花时,花才变得明白,所以他并不是心外存在的 。这是公开地宣扬“美在于心”的观点 。
第三、 美带有历史性 ,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 , 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
四、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工艺美术、建筑、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文学、戏剧、**、摄影、书法、曲艺、杂技等艺术样式众多,扮美平凡的每一天 。
中国传统色彩之美 。中国的色彩观念、绘画色彩、服饰色彩、染织色彩、建筑彩绘、戏剧色彩、颜料工艺以及色彩应用在世界范围都深有影响 。中国古代用色分阴阳、时令和方位 。色彩配置首重阴阳关系 , 谁阴谁阳 , 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特定的文化背景 。配色讲季节、方位和等级,以及色彩间的生、克、制、化 。古人配色,喜爱对比强烈的并置效果,特别强调五正色、五间色的配置 。古人用色崇尚鲜明,用色以单色为贱,以多色为贵,以色相对立为嗜好,以五色齐备为用色的极致 。
宫廷艺术随着清朝的覆灭也普及开来了,从民国开始五色普及到民间 , 愈演愈烈 。使得整个民族的用色变得恶俗,在古代颜色的提纯的技术很差 , 从矿石里面直接提取颜色,色彩特别柔和、有磁性、耐看,但是现在颜色经常过分鲜亮,则搭配起来显得恶俗 。——参考彭德教授的《中国色彩的配置》艺术美化了世界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 。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美学可以沟通人文和科学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作品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借景与造园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的内庭院,布局精巧 。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 , 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艺术作品之美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讲究造型美,配色美,而且在立意上也崇尚真善美,能引起观者无尽的联想,带来美的启迪 。学会甄别,拒绝低级、丑恶、庸俗化的文艺作品 。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 , 在美的艺术作品中陶冶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