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二 )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曾在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但他的归乡之旅并没有成功,时势动乱,他又贫病交加 , 行至半途 , 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严武 。可惜,不久严武逝世,杜甫失去依托,他只得离开成都,四处漂泊,最后到了夔州 。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夔州峡口以风大闻名,故曰“风急” 。夔州多猿,《水经注》中称,猿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曰:“猿啸哀” 。
渚(zhǔ),指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回,回旋飞舞,一说指鸟飞回巢,与诗人天涯漂泊无处归家形成对比,不过小楼觉得回旋飞舞更切合诗意 。
秋风劲急 , 天空高阔,猿鸣哀声不绝 。洲边江水清澈,沙砾洁白,飞鸟低回盘旋 。
“古今七律第一”当属老杜的《登高》,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全诗翻译: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 , 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
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
杜甫
《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这天五十六岁的杜甫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旷代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 , 一直脍炙人口 。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 , 而精光万丈 , 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