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可以零售吗( 四 )


当然了,此时的中国在海上贸易中占据如此大的优势 , 自然会让英国等西方国家感到眼红,因此,它们以英国为首等殖民国家开始利用鸦片来进行非法走私,从中牟取暴利 , 以弥补在正当贸易往来中的“损失”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但是在清代的中西方贸易中,广州“十三行”确确实实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之角色 , 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不仅弥补了在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贸易的空白,丰盈天子国库,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
那么问题来了 , 这个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十三行”,是如何形成的呢?
关于“十三行”的形成实际上也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在前文也略有说明,下面我们再来仔细地说一下 。
我们知道,在管理对外贸易上,清廷废止了自唐宋以来的“市舶司”,改设“粤海关”,由粤海关监督负责征收对外贸易的税饷,并同时与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等地方官员一同管理对外贸易 。
但朝廷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及海关与外商发生联系 , 于是便规定一切事物都须通过各个“洋行”的行商居中办理 。此后不久,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各洋行于1720年组织成立带有行会性质的“公行”,而公行中的洋行就称为“十三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十三行”并非是某个洋行的别称,更不代表洋行的具体数目 。
比如在公行成立之初 , 就有十六家洋行,在其鼎盛时期就有高达二十六家洋行,最少则只有四家 。其洋行具体数目并不固定,时多时少 , 当然,这主要跟国家的发展 , 以及中西贸易的盛衰有关 。
而在实际运作中,公行作为十三行的代表机构 , 是清政府、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的联系中介,当然也兼有商业、政治和外交职能 。至于其具体处理的事务,归结下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承销和代购外国商人所需的进出口货物 , 划定进出口货物的具体价格;
二、照管外商的生活,并监督其行动;
三、代为转达清政府的命令和相关公文,或传递外商的意见和禀帖等;
广州十三行从形成到消亡,一共历经了二百多年,在这两个多世纪以来 , 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活动来往日趋频繁,也不仅仅局限于广州一口 , 而那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十三行也已经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 。
如今的十三行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路 , 是广州的一个大型服装批发中心,虽然名字和性质已经变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十三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每天进出货物高达数千吨 , 人流量高达数十万人次,服装远销海内外 。因此,这也算是原来的“十三行”经历的一次转型升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