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生平简介( 四 )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扩展资料
家世背景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 不过两支派甚远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 , 遂居巩县(今属河南) 。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 , 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 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 ,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下面是由语文迷的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诗圣杜甫简介,欢迎阅读与借鉴 。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 , 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
乾元元年(758)年底 , 杜甫暂离华州 , 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 , 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 , 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