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那几伏天


三伏天是那几伏天

文章插图
2017三伏天起止时间:
2017年7月12日(庚子日)~2017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庚戌日)~2017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庚午日) ~2017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另: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 合起来称为三伏 。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
立秋是三伏天 。
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而每年三伏的时间并不是固定,是由干支纪日的日期和节气的日期一起推算出来的,一般来说初伏和末伏固定十天,但是中伏的时间并不固定 , 可能有20天,也可能只有10天 。
立秋之后,天气不会马上下降,知道处暑之后天气才会开始变凉爽,白露后才会感觉到寒意 , 而立秋还热的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为秋老虎,甚至会出现比夏天更热的情况 。
2022年三伏最热 。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 , 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 。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 。中伏时间有长有短 , 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 。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
三伏天 。
【三伏天是那几伏天】2021年的处暑节气已经出伏了,是8月20日出的三伏天,2021年处暑节气则是在8月23日 。处暑节气在立秋节气之后,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中末伏的第一天,末伏一共有10天 。
相关信息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 , “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 , 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 。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 , 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