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舞龙舞狮吗,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

1、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春节习俗: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 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游乐、牵钩、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蹴鞠、斗鸡等 。
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 由于地域广大 , 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 , 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
重阳节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春节的习俗有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
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 。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正月初五丶正月十五丶四月初五丶九月初九丶腊月人初八丶腊月三十

端午节舞龙舞狮吗,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2、舞龙的来历和风俗分别是什么?舞龙的来历: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 从春节开始舞龙 , 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 。
舞龙时 , 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
舞龙的风俗:舞龙之日 , 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 。
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 , 作为引导 。
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活动在鞭炮声中正式开始,行进中的巨龙或盘旋、或翻滚 。
扩展资料:
舞龙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 , 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 , 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 , 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 。
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 。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舞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舞龙舞狮
端午节舞龙舞狮吗,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3、端午节舞龙的来历是什么 舞龙象征什么? 舞龙的历史具体资料各位 , 喜庆节日,金龙起舞,佛山人已经习以为常啦 。那么,舞龙是怎样兴起的呢?
古代,将龙、凤、龟、麟称为“四灵”,龙凤呈祥,是婚姻嫁娶的吉祥物 。龙可以兴云布雨,驱邪降福,所以佛山人常常将蟠龙雕刻在石柱上,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不过,这些龙都不是用来舞的 。
那几时才出现了舞龙呢?是到了明代的秋色赛会 。有一年 , 秋色赛会由栅下铺(今日忠义路、季华东路一带地方)主办,按照出秋色的惯例,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当时栅下铺住着一户农家,家庭主妇知道要出秋色啦,就想出一个不花钱,又别出心裁的制作秋色的办法:她随手抓一把茭笋壳,扎成一节一节的,每一节用篱竹支撑起来 , 节与节之间,用禾秆绑好,使各节活动而不松散 。在出秋色时,点上一把神香,一支一支插在茭笋壳上 , 交给一班小孩持竹舞弄 。佛山出秋色都在夜晚 , 这条浑身香火点点的茭笋龙,舞起来格外惹人注目,当时就得到一个“火龙“的美誉 。今天人们在祖庙门前看到一个铜雕塑是两个小孩舞茭笋龙,就是当年的写照了 。
从此以后,舞龙居然成为佛山传统的民俗,不论出秋色抑或迎神,都离不了舞龙的队伍 , 制作原料也从茭笋壳变为禾秆、野水仙花、蕉叶梗等 。舞龙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清代已经创作出“玩鲤戏水”、“翻江逐浪”、“海里戏珠”、“冲霄飞舞”、“飞跃禹门”、“蟠龙缠绕”等多种舞龙的套路,越舞越精神 。舞龙的队伍,备有龙珠逗引、鲤鱼灯、日月灯、荷花灯及水生动物鱼、虾、蟹等提灯助庆,舞者穿着龙麟闪闪的舞龙裤,再配合锣鼓打击和箫管音乐 。以假乱真是秋色的特点 , 所以龙的制作也越来越生动逼真,清代已有金龙、银龙等 。佛山的更练馆曾制作木龙参赛 。民国时期,佛山扎作业还用竹篾纱绸制作纱龙和布龙船 , 称为“陆地行舟“ 。1982年,更有人从狮子采青的动作创作出“舞龙采青“,十分精彩 。还有龙舟说唱者,以前在南海、顺德一带经常会看到唱龙舟歌的 , 手举除病消灾的木刻龙头,边摇边唱 。不过,现在会唱龙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
龙用稻草扎成得名 。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多长的七节龙身 , 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共九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 。舞草把龙 , 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为舞草把龙时间 , 舞龙的意义是娱乐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 。
驱瘟 。农历五六月间 , 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 , 其中毁灭性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久之成习 , 聚众娱乐 。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 。舞龙队伍 , 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 , 颇为壮观 。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
迁火焰 。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在村寨举行 。舞龙这天 , 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 , 候舞龙队伍来 。舞龙队伍中除了舞九节草把龙外,有一条将一丈长的竹子从中破成船形,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的火焰 , 由二人抬着 。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随后自由观众若干 。舞龙队在土老司领头下,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 , 再舞各种花样 。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状与第三章"打水枪"一样)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 。撇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 , 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 。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焰抬到溪沟边烧掉,浇水回海 。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焰神迁出村寨 , 以免火灾保平安 。
“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 。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 。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
舞龙俗称玩龙灯 , 是一种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舞龙和舞狮 , 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 , 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
端午节舞龙舞狮吗,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4、肇庆各地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吗肇庆端午有什么活动1、包裹蒸:包裹蒸是端州人过端午必不可少的习俗 。古时,有一年的端午节,住在城西村郊的人家把祭神的粽子当作饭食 。正好包公深入此地 , 看到后说,祭神在心,现在收入不丰 , 又何必强求祭神之品呢?于是他提出祭神用的东西各人自便,而食用的粽子也可以换个形状 。三家人铭记于心,按照包公所说的自制粽子 , 外形区别于别的粽子,内馅却比粽子丰富 。包公对这种新奇的粽子很满意,并把它称为“裹蒸” 。
2、挂艾草菖蒲:挂艾草也是端州人过端午的一种习俗 。每到端午节当天,人们都会找来一束新鲜的艾草或菖蒲挂在自家门前,在传统的观念中 , 艾草可以迎福,菖蒲可以辟邪 。还有的人会去到西江边打来江水,用艾叶煮沸后,供全家人洗澡用,这样的习俗又被叫做“洗龙舟水” , 寓意祈求安康 。
3、赛龙舟:金利镇是有名的“龙舟之乡”,也是广东省最早开展民间赛龙舟活动的地方之一,龙舟活动已有200多年历史,素有“广州看花市、金利看龙舟”的美谈 。龙舟 , 已经成为金利最独特的文化标志 。
4、喝蒲酒吃艾糍:广宁县的端午节好比“卫生防疫节”,很多习俗都跟卫生息息相关,比方说与端州一样,习惯将艾草、菖蒲悬于门户 。有的地方还喝蒲酒,把酒洒在屋外四周 , 以避蛇蝎 。广宁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时也用艾草做糍,寓意去毒气、避瘟疫,并认为端午节始源于“夏至”,因此广宁民间素有“到五月节才收棉被”的说法 。
5、拜龙母祈福:端午假期恰逢龙母诞(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德庆龙母庙每天都会有舞龙、舞狮等精彩的表演,还会有龙母祈福斋宴,十分热闹 。每年的龙母诞,众多善男信女不远千万里地前来许愿、还愿,让龙母的声名远播 , 也让德庆龙母庙更显得威严、灵验 。相传,龙母生辰诞有为龙母娘娘沐浴更衣的习俗,民间还有抢炮头、摸龙床、赛龙舟等习俗 。
6、采草药泡“午时茶”:端午节又称“药节” 。中国古时候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日子,是“毒日” 。因此 , 每到端午节,天气开始燥热 , 蚊虫苍蝇滋生,瘟疫也易流行 。煮午时茶,正是封开民间预防方法之一 。端午节当天封开当地人会带上箩筐或麻袋,到野外采摘草药,用草药煮泡“午时茶” 。当地人认为端午当天采摘的草药功效最好,喝了“午时茶”能驱除秽气,清热解毒、防病治病 。
7、摆宴请客互送粽子:在怀集有上方和下方之分,过端午节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上方地区多在五月初一那天过,下方地区多在五月初五那天过,因此有去亲朋好友家“吃宵节”的习俗 。端午节怀集人会宰鸡、鸭等摆宴席请客,还会互送粽子作为礼物,寓意大吉大利 。端午节当天,部分村镇的男人们会到溪边洗头,表示洗走污秽 , 健康成长 。而在怀集县下帅乡就更特别,这里的乡民有腌肉生、吃肉生过端午节的特别习俗 。
端午节舞龙舞狮吗,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5、舞龙舞狮是什么节日春节 。
春节舞龙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
“舞龙”的习俗,是承继殷周时期“祭天”的遗风 。龙通常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舞龙”则包含古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意愿,同时也有着“祈年”的意思 。
舞龙的“龙身”是使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3~10多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 。节与节之间以100~170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 。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 。
扩展资料:
舞龙节的起源与发展:
舞龙节始于汉初,盛于唐宋,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
经过近2000年的衍化,舞龙运动如今已成为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 , 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
我们这里一般是端午节 。
【端午节舞龙舞狮吗,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春节和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