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1、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古代屈原为楚国投江而死 , 人民很同情他 。因为想尽快把屈原打捞上来,人民争先恐后地划船寻找(后来形成划龙舟);因为怕江里的鱼饿了会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米团喂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粽子) 。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 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 , 被流放沅湘流域 。
注意:
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籺有很多品种 , 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 。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 , 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端午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 。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 。粽子的形状多 , 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 , 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
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 , 但以猪肉粽较多 。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 。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

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2、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标准答案是为了纪念屈原 地貌与: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呢?也许大家会说这还不简单,是为了纪念屈原啊 。其实还不尽然,应该说标准答案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标准答案有时候并不是正确答案哦!根据现在对于端午节的研究表明 , 在屈原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了,而且时间就在夏天的这段时间 。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标准答案是为了纪念屈原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标准答案是为了纪念屈原
标准答案: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 , 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 , 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 , 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 , 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 , 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也有传说 ,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
此外,还有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
还有传说 , 端午节是祭祀龙图腾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 。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 , 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 。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 , 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 , 这才开始赛龙舟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因地而不同 。旧时西湖上的龙舟,长约四五丈,头尾高翘 , 彩画成龙形 。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 , 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和各式旗帜 。中舱分上下两层,中舱下层敲锣打鼓,旁坐水手划船 。船尾树蜈蚣旗 。又如,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遍插旌旗 , 迎风招展 , 舱中鼓乐笙箫,粗细间作 。两旁有划手16人,船头立篙师一人,执长篙,称挡头 。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 , 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 。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 , 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杨妃春睡”等节目 。
今天用来竞渡的龙船,已比旧时简化了许多 。船分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 , 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同色 。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7丈多,长则11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 。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的龙,口能开合,舌能转动,栩栩如生 。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 , 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船稍短 , 称“子船” 。
龙舟竞渡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 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锣挟鸣涛鼓骇雷 , 红旗斜插剪波来 。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 。”唐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将千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 。诗中提到的“标”即“标杆”,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 。“标杆”上悬挂锦彩、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先到者先得 。“标船”设置在终点,当竞渡的龙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 。标又分“鱼标”、“鸭标”和“铁标”等 。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并不容易 。铁标重,抛落江中便沉水底,没有熟练的潜水本领,更是得不到的 。因此,龙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
龙舟竞渡今天已得到新的发展 。龙舟竞渡已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 。自1984年起,“屈原杯”龙舟赛已经举行了10多届 。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 。随后,亚洲和欧洲的龙舟联合会也相继成立,龙舟运动作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目前正在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 每年都有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比赛 , 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均已成功举办多届 。
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3、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谁?如今的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其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在这一天,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来欢度端午 , 祈求安康 。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吃粽子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端午节之前就已经存在吃粽子了 。传说古代文明神话之一中,黄帝和传说中的吸血鬼对抗,文明神话之一有关于吃粽子的来历 。
据说,在这一天,黄帝便发明了粽子,为的是把吸血鬼困在粽子里,然后沉入水中,从而拯救百姓口中的誓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端午节要吃粽子的原因 。端午节吃粽子也有更多的历史传说 ,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一位官吏,当他正在应试农历五月初五的科考时,他的父亲佩戴着龙装,把粽子当作盟约扔进水中,请求水神把他的儿子救出水流,希望他能够成功地应试,而粽子就是这个应试的象征 。
后来,人们就将每年的端午节作为吃粽子的节日,粽子不仅体现了父爱 , 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信仰的坚守 。端午节吃粽子也变成了一种传统风俗 , 也成了一种独特的礼仪 。
再后来,端午吃粽子就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
为了寄托哀思,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 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 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说起来中国人吃粽子的历史也远早于屈原时代,据专家考证 , 粽子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经普遍存在了,一直是中国民间的普通食品,当时的人们吃粽子也并不固定在端午节这一天 。
🌟粽子的发展历史🌟
最初“粽”属于“籺”的一种 , 而籺则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 。籺有很多品种 , 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
早在先秦时期诞生的《礼记》中 , 便提到了一种名叫“苞苴”的物品 。所谓“苞苴”,便是用植物将食品包裹起来,并将其作为礼物馈赠给朋友,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粽类食品” 。
春秋时期 ,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粽子的直接前身,当时的人们用菰叶(茭白叶)把黍米(糜子米)包裹成牛角状 , 然后蒸熟或煮熟后祭祀祖先和神灵,因其外形像牛角,因此称为“角黍” 。除了用菰叶(茭白叶)包裹黍米外,人们还会将米放入竹筒内密封烤熟,称其为“筒粽” 。
汉代时,人们以草木灰水(水中含“碱”)浸泡黍米,然后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后食用,这已经与后世的粽子外形差别不大了(它的嫡系后代,就是如今的碱水粽子) 。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 , 也已经将“糉”(粽)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
而到了晋代,粽子更是变成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中就有记载:“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粽子),龟鳞顺德 。”
💝如今的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也一直延续至今,盛行不衰 。
如今的许多中国家庭仍然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浸糯米、洗粽叶 , 然后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各类粽子,花色品种千品百种应有尽有,南北方也不尽相同 , 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只在馅料上就有许多差异 。
比如北方多为枣粽(糯米粽子里放红枣或蜜枣,甜口),南方的粽子种类则更为多种多样,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许多粽子的味道还是咸口的 , 当年初次尝试就让我这个吃惯甜粽子的北方人大为诧异,粽子馅不但有肉的,竟然还有咸的?这是异端!咸粽子是异端!妥妥的异端!不过细品起来味道还是挺不错的 。
随着见识的增多,才发现粽子的种类原来那么多,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甚至还有香辣小龙虾粽、红烧排骨粽等等异端,只能说中国老百姓早就在吃的方面上玩出花来了,不服不行 。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珍爱历史文化的精神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分享着美味粽子,团聚幸福、祥和 。在端午节,我们把喜乐带入每一天,享受欢乐的美好时刻!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纪念屈原
屈原在楚国任大夫期间礼贤下士,待人亲和 , 因此颇受人民的爱戴,屈原在楚国国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屈原从小就表现出在政治方面的优秀才能,因此便早早进入仕途 。步入仕途的屈原在早期也得楚怀王的信任 , 然而当国家陷入危难之际,屈原与贵族们的想法产生了分歧 。
屈原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抗外来入侵 , 然而楚国的贵族们却安于现状,不愿大动干戈反抗外来侵略,甚至有甘做他人手下败将的打算 。这让屈原感到十分失望,在贵族的挑唆和挑拨下,楚怀王渐渐不再信任屈原,甚至还给屈原强加了一个罪名,将其流放 。
屈原在被流放期间 , 仍然心系国家 , 心系人民,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 。屈原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其独创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有浪漫色彩,同时也有其本人的特点,流传至今 。可惜的是 , 屈原并没有打动楚怀王以及楚国贵族,他们仍然没有做出联合其他国家反抗侵略的决策 。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郢城被秦军攻破了 , 60多岁的屈原感到异常绝望,他到处奔波一心救国的愿望落空了 。在苦闷之中,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 。
当地人对屈原的爱国热忱十分钦佩,当听到他自尽的消息之后,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进行捞救 。人们还不约而同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认为让江里的鱼虫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了 。
还有的人将雄黄酒倒入江里,也是希望能够把蛟龙水兽药晕,以免伤害屈大夫 。人们担心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子包饭,外面用彩丝緾?。?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粽子 。
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1.粽子
端午节吃的传统美食中粽子无疑是最出名的 , 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还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 , 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
2.咸鸭蛋
咸鸭蛋是最受欢迎的端午美食之一,各大超市里的端午节礼品盒里也都是粽子加咸鸭蛋的经典组合 。咸蛋的生产极为普遍,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 其中以江苏高邮咸蛋最为著名,个头大且具有鲜、细、嫩、松、沙、油六大特点 。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 。”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各地流行的“五黄”、“十二红”等端午节食俗都是起到辟邪避暑的作用,而咸鸭蛋是各地都认证的美味 。
3.黄鳝
黄鳝是端午节必吃的菜之一,尤其是我国江汉平原地带,是一直保持着这个食俗,每当端午节的时候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 。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 , 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 。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
这就是我了解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故事了,你们了解了吗?
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勾践,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臣”之一 。
勾践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聪明睿智的政治手段和英勇的军事作战战胜了周国和燕国,维护了齐国的独立和自由 , 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 。
勾践因其出色的政治手段和英勇的军事作战而声名远播,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臣”之一 。他认为 , 端午节是一个庆祝胜利的日子,因此他就提出了“吃粽子”这一习俗 , 用以纪念他当年取得的胜利 。他认为,粽子有三个意义:一是保护胜利,二是祝福家人,三是表达谢意 。
由此可见,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勾践,以表达对他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赞美和感激 。他以聪明睿智的政治手段和英勇的军事作战,保护了齐国的独立和自由,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 , 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
端午节吃粽子,绝大多数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在江浙一带,也有吃粽子纪念伍子胥一说,闻名全国的嘉兴粽子就与伍子胥有关 。
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
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4、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大家每年都会过端午节,而且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吃粽子,可是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怎么来的吗?不知道的话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 , 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因无力救国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选择了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江自尽 。人们得知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却一无所获 。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 。后来 , 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 称“筒粽” 。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籺有很多品种 , 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 , 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
“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 , 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 , 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
端午其他习俗介绍
1、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
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 , 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以及端午其他习俗的简单介绍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习俗呢?欢迎补充 , 咱们在评论区里相见吧~
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 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
楚国快要灭亡时 , 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 , 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 , 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 , 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1、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 , 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 , 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2、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 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
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5、为何端午节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 端午节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 就是为了表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
下面我们来看看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 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 , 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 , 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 , 伤心欲绝 , 抱石投汨罗江;
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 , 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就这样年复一年,慢慢就发展成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的习俗;
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 , 在这一天 , 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依然承袭着传统,都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这是对屈原的怀念 , 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
端午节吃粽子是要纪念屈原 。
端午节也叫重午节,一般说来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吴国宰相伍子胥 。端午的民俗活动很多 , 采草药、佩香囊、铸阳燧、悬菖艾、划龙舟、端午浴、放纸鸢、拴五色丝线、食五黄、给小孩额头涂写雄黄字、吃五毒饼……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 
包粽子的习俗大约是在东晋形成的,当时,很多人在汨罗江畔祭祀屈原,往河里投食物 。身穿白袍、披头散发的屈原现形后告诉人们 , 河里有恶龙 , 可以把米饭包在芦叶里再投下去 。
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传说背后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 。东晋时期,中国的文化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 , 当北方的农业技术传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老百姓有了余粮,才可能做粽子 。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热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变冷之后的粽子会变硬更难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没有及时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热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时间久了有细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于消化 。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虽然好吃 , 但是不能多吃 , 因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 , 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胀,胃受不了 。
还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点这些毛病 。
以上内容参考 上观新闻-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节令美食背后有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据悉古时候,屈原投江去世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老百姓为了屈原的躯体不被鱼吃掉,自发往江中投放粽子喂给鱼虾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端午节习俗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等等 。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其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 。
听说当时是因为怕鱼吃了屈原的身子,于是给他们吃粽子,这样就不会吃屈原了啊
为了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