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段话是不是马克思的原话,并不影响它的真理性 。李德顺先生自己也认为哲学价值更接近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他的“价值”定义也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 , 属于价值“效用”说 。因此,上述“误读”,也不影响朱立元先生对价值和审美价值论述和他对陆梅林先生的批评 。而正如朱先生指出的,陆先生同样也认同价值“效用”说,陆先生甚至直接把“使用价值”概念作为“价值”的定义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 价值“效用”说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无法涵盖作为价值“特殊”的“商品价值”,更无法充分解释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 。一些学者在运用效用价值探讨审美价值时 , 甚至陷入了阐释的循环:客体具有审美价值,所以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而客体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则是因为它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 。这样的“美学研究”,确如赵汀阳先生所说 , “没有用处” 。同时,审美应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超功利性,这也是各派美学的共识,而效用价值恰恰是指物的功利价值 。尽管效用价值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但毕竟不应成为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的主体 。正因如此,价值“效用”说使我的审美价值系统研究,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为此,我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观点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文化价值与文化效用价值共存的“价值二重性”观点 。
大家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文化实践活动,都是自觉的意志行为,都有着既定的实践目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客体、创造客体的文化效用价值的同时 , 也创造了自身和对象的文化价值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 , 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创造力合目的性的付出,体现出主体的文化效应价值;作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客体的千差万别的文化效用价值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另一方面看,则是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的确证,它体现出主体的文化价值;作为性质相同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它对象化形成客体的文化价值 。客体的效用价值不完全等同于主体的效用价值,更不完全等同于主体或客体内含的文化价值 。而主体的文化价值对象化为客体的文化价值,并由客体文化价值加以对象性确证 , 因此,这两者是完全等值的 。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我这里所谓的“文化价值”,就是客体所“对象化”、“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 , 它同样源自《巴黎手稿》 , 而且应当成为科学的实践美学中应有的概念,因为它既是对“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价值描述,又可以解释文化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的确,人们欣赏实践创造文化客体时 , 主要并不是欣赏它的效用价值,而是欣赏它所内含的主体创造性——人类的力量、技术、学识和智慧 。尽管离开效用价值,很多文化客体将失去审美价值 , 但客体的审美价值却与其效用价值没有直接关系 。那些模仿名家足以乱真的赝品,并不影响对外行观众的审美效果,但在行家眼中 , 它却一文不值,因为其中缺少人类最宝贵的文化独创性 。当然,引进“文化价值”概念 , 并不能完全克服实践美学固有的理论阐释盲区和误区,这不仅因为前文化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12]无法由它阐释,而且因为,所有的文化客体皆具有文化价值,但显然并不都具有文化审美价值 。这的确是实践美学的一大理论缺憾,甚至连坚持实践美学的杨恩寰先生在承认“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确有混淆“物质生产实践与审美实践”弊端的同时,也认为“这个命题不完全适合表述实践和审美实践”[13] 。其实 , 正象现实的物质实践和审美实践之间并不存在堑沟一样,文化价值与文化审美价值之间也不存在质的绝对差异 。差异只存在于文化价值的量的或程度的方面 。这个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异,也就是制约文化价值向文化审美价值转化生成的一种价值差距或价值尺度 。
- 使用隔离霜要注意些什么
- 便签怎么用
- extjs分页的问题
- 韵达快递如何通过客服电话转人工服务
- 一个酸菜饼多重
- 新鲜板栗可以冷冻保存吗?
- 大连晚报数字报_www.dlwb.com.cn
- 小河豚怎么画
- 江西高考什么时候改成全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