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饮食风俗,傣族的饮食习惯

1、傣族的饮食习惯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 , 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 , 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 , 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 , 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 。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 。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 。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 。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 , 其味美无比 。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 , 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 。除苦瓜外 , 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 , 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 。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 。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在傣族社会里,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 , 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 , 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 , 共摆一桌共饭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 。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 , 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 , 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 , 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 , 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 。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 。西双版一次部落神 , 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 , 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 。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
捕蝉是在夏季 , 每天傍晚 , 蝉群落在草丛中时 , 蝉翼被露水浸湿 , 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 , 回去后入锅焙干制酱 。蝉酱有清热解毒 , 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 , 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 , 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十足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 。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 。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作物 。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
如今 , 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 , 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 , 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 , 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 。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 。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 。英雄史诗有《厘俸》 。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 。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 。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剧是傣族特有艺术,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市耿马县、普洱市孟连县等地 。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 。1960年是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 。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 , 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 , 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

傣族饮食风俗,傣族的饮食习惯

文章插图
2、傣族是一个最有特色文化的民族,傣族在饮食上都有哪些习俗呢?傣族大多数人有吃两顿饭的习惯,德宏傣族主要吃粳米 , 西双版纳傣族主要吃糯米 。它通常在春天吃 。人们认为,只有在春天吃粳米和糯米,才不会失去原来的色泽和香味 。因此,他们不吃或很少吃隔夜米饭,而且他们习惯用手吃米饭 , 农民工经常在野外吃饭 。
这些本身有一些酸味的水果 , 但也有类似动物的酸,例如酸性蚂蚁,当然也有自己的酸,例如柠檬醋西双版纳 。第二,顾名思义 , 野生食品的旷野是吃一些野生动植物,这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傣族 。
在食品配方傣族中,动物食用“ 温顿”一种生活在海滩上的昆虫怒江,并食用禅宗,和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些植物有野生蕨类植物,刺猬,鱼韭菜,香茅,“这是一种杠杆”一种常绿的植物,可以吃其芽,以傣族命名,喜欢吃 。
傣族人吃的苔藓是春天河水中岩石上的苔藓,最好的选择是深绿色 。打捞后,撕成薄片,晒干,与竹制品一起使用 。烹调时,厚的用油炸,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成碗状 , 再倒上滚烫的油,拌上盐,将糯米球或培根蘸在食物中 , 味道非常鲜美 。烹调鱼时,通常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 。此外,还可以做成鱼排卷(即把鱼烤后打成泥,与大武、冻鱼、火鱼、白汁鳗鱼等配料混合而成),吃螃蟹时 , 一般会把螃蟹切成蟹汁,蘸上米饭 。
他们的饮食与当今推荐的绿色饮食非常相符 , 这也是女性不容易肥胖的原因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值得推广傣族的饮食文化 。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习俗如下: 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是傣历9月15日,即公历7月中旬 , 开门节是傣历12月15日,也就是公历10月中旬 。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
傣族是一个最有特色文化的民族,傣族在饮食上最有特色的是他们的酸并不是市场上买的,而是利用植物,像竹笋、酸橙、柠檬、酸芒果、西番莲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
致使他们的饮食也很不一样 。在傣族较为出名的菜谱中,基本每一道菜都离不开酸 。
傣族饮食风俗,傣族的饮食习惯

文章插图
3、如何介绍傣族的衣食住行?傣族服饰特点: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 , 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 , 显得潇洒大方 。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 , 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
傣族饮食习惯: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 , 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
傣族的风俗习惯: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 , 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 , 也不能用脚踏火等等 。
婚俗:“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 , 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
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 , 端茶倒水,款待饭菜 。
傣族饮食风俗,傣族的饮食习惯

文章插图
4、傣族的风俗傣族的风俗:
1、在饮食方面,傣族喜欢吃竹筒饭、喝普洱茶 。
2、在宗教上,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
3、在食物选择上,傣族居住的地区多昆虫,所以他们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昆虫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 其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
4、在服饰方面,傣族男人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傣族男人还喜纹身 。
傣族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筒裙、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 , 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节日上傣族人民有全国知名的泼水节 。
5、在居住方面,傣族的民居通常是竹楼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 。
房顶用茅草排覆盖 , 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
6、傣族的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 , 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
傣族饮食风俗,傣族的饮食习惯

文章插图
5、傣族人们的吃什么?穿什么?带什么?一 , 傣族的饮食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 , 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 , 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 , 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 。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 , 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 。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
二,傣族的衣饰
傣族服装 , 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 , 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纹身的习俗很普遍 , 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芒市等地妇女 , 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 , 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
三,傣族的穿戴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像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
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傣族妇女喜欢带手镯、戒指、耳坠、项链等,这些物饰金质、银质、玉石均可,仿制品也行 。女婴生下来几天,就由家长用消过毒的针为娃娃扎耳,为带耳环作准备 。对女性而言,银腰带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带上饰以孔雀、莲花等各种花型 。女人们认为银腰带越宽就越美 。
老年妇女以白毛巾缠头 。中年妇女留长发,盘发于顶,用各色纱巾包头,幼女也用纱巾裹头 。少女、青年妇女则梳发辫,发式和内地相同 。
只有在节日时 , 少女们才绾髻于顶略向左倾,饰以插簪,鲜花等 。青年女子盘发时,头发不够长,就把一丝袜套于发上,以增加头发的长度,盘成发髻 。
【傣族饮食风俗,傣族的饮食习惯】扩展资料: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 。居住山间平原地区 , 属亚热带气候 。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 。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 。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 。清以后称之为“摆夷” 。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傣族饮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傣 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傣族服饰的配饰和傣族少女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