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风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1、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有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 。清明扫墓 ,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 , 于坟前上香祷祝 , 燃纸钱金锭 , 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 , 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 , 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据考古研究,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表明万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 , 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

清明的风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2、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 , 也是传统节日 。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仅供参考 , 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风俗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 , 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 。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 。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 。扫墓时 , 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 , 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 , 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 , 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 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明节节日食品 。
艾粄
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 。艾粄的主要原料就是糯米和艾草 , 它的做法也不是很复杂 。因为艾草做成的食物都会有一种独特的口感,所以有许多人喜欢吃艾粄 。
馓子
在清明节的时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看见一些地方经常会有卖馓子的小摊 。在南方和北方,馓子的做法有着一些差别 , 南方的馓子比较细致,而北方的馓子就比较粗糙了 。
暖菇包
泰宁一带的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饮食习俗 。暖菇包是由一种当地人称为暖菇草的东西制作而成的 。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状和包子类似,而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状和饺子类似 , 不过对于暖菇包的形状,民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
子推馍
在清明节的时候吃子推馍的饮食习俗,是用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质的 。子推馍有着许多不同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子推馍要给不同的人吃,男人和女人吃的子推馍形状就是不一样的 。
鸡蛋
在清明节食用鸡蛋的饮食习俗,起源于先秦时代的一些地方,古人认为在清明节的时候吃鸡蛋,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整年都有一个好身体 。清明节的鸡蛋 , 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画或者是雕刻。只不过画过的鸡蛋还可以吃 , 雕刻过的鸡蛋就只能用来观赏了 。
清明饭
清明饭顾名思义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吃的饭,清明饭是由各种可以食用的青草药制作而成的 。这种饭吃了之后,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
清明节的别称
清明节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 ,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 , 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
三月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这里所用“清明”不是名词,而是与“洁齐”同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 。清明节在夏历三月间(日期有参差,而在公历则每每在4月4日或5日),故又名三月节 。
柳节
晋·周处《风土记》有记载,云清明节为柳节 。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而有插柳风俗,衍生柳节之名目 。介子推是随晋公子重耳避国乱流亡的诸臣之一,重耳多年后归国践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封赏从亡诸臣 , “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奉母避居绵山,重耳去请他出山,他不愿为官,重耳命人焚山逼促,他抱住柳树不出,与其母都被烧死;后世人指此日为清明日,其实春秋时代还不知有此节气 。清明插柳枝以作纪念,当是很久以后形成的节俗 。清明时节,柳树新绿,传出春信,清明日就又称柳节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云:“清明即寒食 , 又曰禁烟节 。”
禁烟指禁炊烟,不生火只吃此前煮就的冷食品,相传亦是纪念介子推而立礼俗 。其说非,因为寒食礼俗在介子推之前就有,隋·杜公瞻为《荆楚岁时记》所加按语引《周书,不能说“清明即寒食” 。
秋千节
见于明·刘若愚《明宫史》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按《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 , 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 。”《红楼梦》叙及饮酒行令 , 有“女儿乐,秋千架上衣衫薄”之句 。清明时换上春装 , 开始荡秋千 , 故有秋千节的名称 。
踏青节
岭南春早 , 踏青节定得亦早,以夏历二月初二日为踏青节,但大部分地区,从中原、江南到华北都以清明为踏青节 。这些地方,春信日期有先后,华北一带要在公历4月中旬或下旬开春,但踏青节却也定在清明 。
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
寒食节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 , 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因为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所以也称秋千节 , 拔河节等 。
清明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 , 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 , 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 , 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 , 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
秦汉时代 , 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 , 不论士人还是平民 , 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 ,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 , 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 , 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
融合上巳节习俗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云砀O郑?nbsp;, 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 , 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