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传统节日,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

1、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1、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 , 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
2、佤族(木鼓节)
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节木鼓活动的时节 。于2002年确定,4月10日至12日为佤族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种 。多以直径0.8米,长约2米的红毛树整木雕凿而成 。佤族用它进行祭祀、报警、召集村民或进行娱乐 。
3、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 , 亦称“浴佛节” , 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的传统节日,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 , 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
4、纳西族(三朵节)
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也叫“三多节” 。
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 ,  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 。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 。
5、白族(青姑娘节)
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 , 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 , 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
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传统节日和风俗,祖国的礼仪之邦

佤族的传统节日,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

文章插图
2、佤邦的节假日佤邦的节假日:木鼓节、新米节、火把节、春节、隔年节和圣诞节等几大节日 。
木鼓节
木鼓节,佤族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主要流行于佤族当中的“ 阿佤”支系,即中国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大部分佤族地区以及沧源、澜沧部分佤族地区 。缅甸等地的佤族也广为流传 。佤族称木鼓节为“克罗”或者“克鲁克罗” 。一般在每年农历11月(佤历 一月)到第二年4月份之前 。木鼓节来源于佤族的木鼓崇拜、祭祀活动以及伴随这些活动而产生的文化活动 。 
新米节
新米节,佤语称 “地根俄”或 “西伯根俄”、 “伯根奥”、“地京哥”,是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过节时间基本上与中国布朗、德昂、景颇、拉祜、傈僳等少数民族时间相同 , 在祭“谷魂”上也基本相同,都是先民农耕活动的产物 , 有迎“谷魂”、庆丰收之意 。 
佤邦是多种民族杂居的地区,居住着佤族、傣族、拉祜族、汉族、阿卡族、阿克族、克钦族、傈僳族、苗族、线景族、恩族、老咩族、布朗族、布欧族、崩龙族、彝族、回族、苯(土满)族等民族 。其中 , 佤族占70%左右,其次是拉祜族和掸族 。 
缅甸境内的佤邦占据着阿佤山的大部分地区,生活在佤邦的主要族群佤人在中国和缅甸皆有,在中国称为佤族,在缅甸称为拉佤或佤 , 因分布的自然地理连为一体,故不分伯仲 。

佤族的传统节日,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

文章插图
3、佤族的习俗佤族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 。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
【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 , “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 , 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 。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 , 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 , 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 , 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 , 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 , 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 , 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 。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 , 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 。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 。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 。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 。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现吃现舂 , 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 。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 , 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 。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 , 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 , 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 , 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 。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 。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 , 反而有益健康 。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
佤族更爱喝苦茶 。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 。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 。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
【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 。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 。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 。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 , 古朴、形象、生动 。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 , 手法简练,生动传神 。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 。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 。动物也是如此 , 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 。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 。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 , 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 , 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 。大小不一 , 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 。分公鼓、母鼓两种 。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 。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 。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 。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 。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 。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 , 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 。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 。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
【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 。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 。届时 , 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 , 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 。拉木鼓的当天 , 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 。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 。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 。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 。抠凿完成之日 , 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 。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 。至此 , 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 , 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 。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 。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 。没有特定的场所 , 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 。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 , 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 。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 。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 。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 , 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 。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 。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 。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 , 表示向她求婚 。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 , 佯装反抗 。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 。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
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 。“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 。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 。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 。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 。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 , 共享欢乐 。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 , 1991年 , 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 。节日这天 , 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 。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 。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 。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 。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 , 请巫师念咒语 , 祭祀谷神,敬献祖先 。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 。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 。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 。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
【抗英卫国美名传】
【佤族的传统节日,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 , 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
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 。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 。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 。在遭到抵制与反抗后,1934年初,竟出动大批军队武装占领矿区 。英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愤怒 。当年2月 , 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请周围10余部落 , 于班洪集会 , 剽牛盟誓,“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之奴隶” 。会后立即组织起3支武装,开始反英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 。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佤、傣、汉等族人民也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参战,全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 , 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
后来 , 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妥协,使这场以佤族人民为主的、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受到抑制 。但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激发当地、甚至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天文历法】
佤族人民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从艰苦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机械原理和医药等方面知识,从而产生了朴素的科学萌芽的技术 。这些科学技术,反映了佤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
1.“星月历”�
佤族的先民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 , 发现地上花草树木兴、盛、衰的循环过程与天上出现的木星与月亮相遇、离去、复相遇的循环过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经过长期观察、摸索,逐渐创造出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活动的佤族历法――独特的“星月历” 。因为历史上佤族的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佤族群众中流传的 。�
佤族叫月亮为“凯”,叫木星为“星木温”,“星月历”以月亮与木星、地球三者运行会全周期的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 。每个月分为三轮,每轮十天,每轮星又9个(有的村寨以10个)名称来记数 。�
一至九日的名称依次排列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脓”(三日)、“儿龙”(四日)、“巩”(五日)、“士龙”(六日)、“儿来”(七日)、“门”(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称与第一日相同为“不拉” 。这些名称循环三次为一个月(30天) 。
一至十二月的名称依次为:一月(凯铁)、二月(凯儿拉)、三月(凯吕)、四月(凯崩)、五月(凯泼安)、六月(凯柳)、七月(凯阿柳)、八月(凯士代)、九月(凯士顶)、十月(凯高)、十一月(凯高铁)、十二月(凯高拉) 。�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运行相遇的这一天称之为“阿麻星木温”(意为星星月亮打架) 。这一天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说的岁首日 。寨民们把一天定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为忌日 。在“星月历”中,“阿麻星木温”日约在公历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凯铁”(即1月1日) 。�
佤族“星月历”,是佤族先民长期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勤劳智慧的结晶 。佤族人民对天文的观察虽处于肉眼观察阶段,但通过这种观察和探索所创制的“星月历” , 对佤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 。
地区不一样,民风民俗也不一样,官宣的风俗习惯也只能当做参考 。就如南北的汉民族习俗也是大不相同的 。我是佤族人 , 纯真的佤族人,官方宣传的佤族风俗跟我天天生活的相同之处几乎少之又少 。我们自称巴饶克(同布饶克,巴饶,布饶),在我的族群内带佤字的 , 在巴饶分支眼中,以前佤支都是凶恶的部族,拉木鼓,砍人头 , 标牛,祭拜牛头的 , 比较原始野蛮 。巴饶分支已经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开始经商耕种,没有拉木鼓,或者砍人头祭司的风俗,也不祭牛头 。可以说“佤”最先的时候是个贬义词,是野蛮人的意思 。在官方汉称中我们会说自己是佤族,但是在本族群用语中,我们不会称自己为“佤” , 我们都自称:巴饶(即布饶,巴饶克,布饶克 , 只是译音不同,意思相同) 。
佤族的传统节日,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

文章插图
4、云南有什么民族节日吗?1、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
2、佤族(木鼓节)
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节木鼓活动的时节 。于2002年确定,4月10日至12日为佤族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种 。
3、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的传统节日,当日 , 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 。
4、纳西族(三朵节)
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也叫“三多节” 。
5、白族(青姑娘节)
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 , 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 , 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
佤族的传统节日,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

文章插图
5、云南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节日也很多现在我们来大概盘点一下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吧
火把节
主要是白族和彝族都盛行的节日,是一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节庆活动 。白族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彝族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 。
白族本主节
“本主”意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宗教信仰 。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每逢本主诞辰,都要杀猪宰羊,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之为“本主节” 。
普米族朝山节
普米族人的朝山节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进行 。人们身着盛装,骑马或步行到附近的山上欢度佳节 。除祭祀山神外 , 还有赛马、摔跤、射箭等娱乐活动
傈僳族阔时节
阔时节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 又名“迎新节”,在每年的农历11月20日举行节日期间,各家都喜欢用松枝装饰堂前屋后,全村老少都喜欢围在一起吹葫芦笙 , 跳迎新舞,唱迎新歌,并举行隆重的送魂仪式,把过去一年不好的魂赶走 。节日热闹非凡,打跳对歌 , 射箭比赛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 。
纳西族棒棒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节”,最有特点的是节日期间进行竹木农具的交流,附近农村的群众和小商贩在农贸市场上摆摊售货
纳西族三朵节
纳西族传统节日 , 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在北岳庙举行 。这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三朵”而举行的盛大节庆活动,除在北岳庙举行节庆活动、纳西族都要在自家举行隆重的祭祀“三朵”仪式
白族打歌节
白族打歌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大家到大姚、双江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起“左脚舞” 。
摩梭转山节
农历7月25日,摩梭人便身着盛装,或骑马或步行,去朝拜泸沽湖畔的狮子山又名格姆山
傣族泼水节
傣历新年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消灾祈福的新年 , 也是傣族一年中最隆重热闹的节日 。“泼水节”每年4月中旬举行,一般都安排在公历4月13日至15日 。
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一年的每个时段都有不一样的体验
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新米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三月街节,回族的开斋节,拉祜族的葫芦节,怒族的仙女节,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节日 , 并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农事活动节,男女交社恋爱择偶节,物质交流节,龙船节,赶秋节,这些都是云南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节日 。
我知道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耍火把、摔跤、斗牛  , 白族的打歌节,苗族的赶秋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