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是什么( 二 )


春节贴春联,据说这一传统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
春联,就是春节期间贴的对联 ,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
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一副副春联,似家家户户向春天发出的请柬,又似春天给家家户户送来的喜帖;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而且从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对联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到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春节欢欣 。
春联 , 起源于桃符 。"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 ,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 ,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 , 即桃符也 。"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
直到宋代 , 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这是春节贴春联的雏形和风俗起始 。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写春联 。他经过一户人家 , 见门上不曾贴春联 , 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 。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附:几副经典春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 , 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 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 。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