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


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

文章插图
草书成于汉代 , 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 , 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 。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 。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 , 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 , 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
扩展资料
中国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在艺术表现上是中国书法中最高难和最高要求的书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 , 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
草书的伟大在于用最单纯直接的点画表现了人的心象 。因此,草书成为世界上最富表现性也最为浓缩的抽象艺术 。
草书分为章草与今草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汉兴而有草书”,当是指章草 。章草的极端规范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而今草则因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现与法度发扬壮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 。在近两千年的演进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名家杰作 。
时至今日,草书以其高度简练的形式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质,与时代及现代艺术相呼应、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1 张芝:
生年不详 , 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 , 字伯英 , 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 , 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 及其连者 , 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 , 有「草圣」之誉 , 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