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南陵历史上有什么杰出的人( 三 )


万历四十六年,补湖广道御史 。
时宦官专权 , 朝败 。
刘为国殷忧,上书极谏云:“保邦治乱,莫急于用人 。
今宜朝上夕下,若复经年累月 , 玩(怠废)为常,臣恐天下事不待智者而知其终也” 。
神宗不省,仍以玩乐为事 。
继又就“边事日坏,请饷莫应”,复上措置军饷一疏 , 亦石沉大海,毫无反应,终致明亡 。
盛此公(1597~1638) , 名于斯,南陵县奎湖盛村人 。
青年时,家庭富有,藏书甚多,知识渊博 。
年长,漫游金陵与扬州结交名士 。
遇石屋道人 , 授以《白猿经》,乃细读揣摩,苦练剑击;继又读《荆轲传》,深慕荆之为人 。
后被人诈骗,困而归,家计益落 。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不准许发挥个人见解 。
而此公喜用语体,时有新意,故“不中有司尺度” 。
屡试不中 , 贫病交加,诗文中多伤时愤世之言 。
秦仁管(生卒年不详),字凯人,号塞斋,奎湖人 。
父凤仪,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以教授生徒为业,著述颇丰,曾参与编纂《南陵县志》 。
仁管与弟才管随父学习,兄弟友让,刻苦自励 , 均工诗文 。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兄弟二人同登进士,并官户部主事,诚为乡里之盛事 。
仁管喜游山水,常偕友泛湖登山 。
今存《游工山》、《奎湖》等诗,不仅描绘了故乡山水的秀丽 , 而且记载了它们的历史变迁,为难得的史料 。
《奎湖》序载:“湖滨村落参差,桑麻被野 。
汲者、灌者、罟且钓者靡不毕集 。
然初固逝水也 。
何一化(生卒年不详),南陵人,字生伯,号瑟斋,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拔贡,为清初安徽较有影响的诗人 。
幼家贫 , 好学不倦,爱读唐诗,尤推崇王维与李白 。
为人旷达豪放,淡于仕途 。
才思敏捷,文章洒笔千言,诗赋挥毫立就 。
县北龙会桥上有文澜亭,高数丈,时已将倾 , 何乃募资三十金将亭修葺一新,作《文澜亭赋》洋洋数千言 , 为邑人传诵不已 。
汪越(~1724),南陵人,字季超,一字师退,初字卓人,号大农山人 。
本姓王,曾祖渭嗣母家改姓汪 。
清初著名的史学家 。
约生于清康熙初年,幼家贫,体弱多病 。
笃志于学,喜习文史,尤精通史学 。
在乡设馆授徒,茹苦自甘 。
评选古今文,能“钩元提要,多前人所未发者” 。
太多太多 列不完
唐太宗善于同隋朝末年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中的武将文官相处,并给这些人以极优厚的待遇;李责力便是例证之一 。李责力本姓徐,名世责力,因犯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责力 。他是瓦岗寨起义军李密的部下 。李密投降唐高祖李渊,不久李责力也归降唐高祖 。此后李密又举兵反高祖,李责力未参与此事 。李密反叛被高祖所杀,并将此结果通知李责力;李责力给高祖上表,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骨,还修了很高的坟,为此朝廷上和民间都认为李责力 。能够像唐太宗这样重用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中的李责力、秦琼、程咬金、魏征四人,从而取得帝位,并使唐王朝成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仅太宗一人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