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怎么写?( 二 )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 。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
二、细读课文,整体把握 。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我”、父亲、母亲、大姐、二姐、二女婿、于勒、船长……
2、复述故事情节 。
3、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①原因—→结果(逻辑)②期待—→破灭(心理)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
明确:
①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逻辑)
②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 。(心理)
③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情节发展)
④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 。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 。(技巧)
4、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
①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 。“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 。“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 。“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 。“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②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
三,研读课文,分析形象,把握文意 。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
明确::“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