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打鱼的诗句( 二 )


高山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中飞流冲荡 。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悲哀婉转,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很久才消失 。
所以”渔人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绝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那么,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飞奔的马,驾者烈风也没这样快.每当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两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柏树,悬崖上流下的瀑布,飞花四溅,在山峰和树林之间飞溅,水清、树荣、高山、草盛(茂盛),确有许多趣味.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萧瑟冷静,山涧寂静,猿猴啼啼的长叫,持续有很久,凄惨的声音异常,在山谷久久回荡,所以打渔的人说:"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见猿声后,眼泪沾湿了衣服.赏析一: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
水是山的眼睛 。
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 。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 。
“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
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
题奉晚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什么画面 一、《题奉晚》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暮春傍晚的景色 。
1、《题奉晚》前两句是: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
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 。
2、这两句的意思是: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扬进了门内,把夕阳的余晖挡在门外 。
苍茫暮色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紧挨着林子飞着 。
二、《题奉晚》简介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周敦颐所作的一篇七言绝句 。
全诗如下: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
译文: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扬进了门内,把夕阳的余晖挡在门外 。
苍茫暮色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紧挨着林子飞着 。
诗人吟罢诗句在栏杆外放目远望,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提鱼,一路归来 。
夕晖:夕阳的余晖 。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阑干:栏杆樵渔:这指渔夫和樵夫 。
樵,砍柴 。
这首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外出打渔的人们也相跟着回到村子,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