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碎了一地的心”出自哪首诗?( 六 )


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心酸别薛华(秋日别薛华) 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
虞美人·听雨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 辛弃疾趁得东风汗漫游 。
见他歌后怎生愁 。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
眉黛敛,眼波流 。
十年薄幸谩扬州 。
明朝短棹轻衫梦,只在溪南罨画楼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月 杜甫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
只忆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
思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苏轼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春 。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晏几道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 。
罗裙香露玉钗风 。
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 。
酒醒长恨锦屏空 。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
春晓 元稹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
伤心是极言之辞 。

【“那是我碎了一地的心”出自哪首诗?】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
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 。
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连仅有的一点艳色也褪色似的洇开来,变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