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早期,中期,晚期的古诗有哪些?( 五 )


——杜甫《羌村三首》11、人生交契无老少 , 论交和必先同调 。
——杜甫《徒步归行》12、天上多鸿雁 , 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 , 不寄一行书 。
——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13、世路知交薄 , 门庭畏客频 。
——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二首》
杜甫诗句杜甫《丽春》百草竞春华 , 丽春应最胜 。
少须颜色好 , 多漫枝条剩 。
纷纷桃李枝 , 处处总能移 。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百草竞春华 , 丽春应最胜 。
少须颜色好 , 多漫枝条剩 。
纷纷桃李姿 , 处处总能移 。
如何此贵重 , 却怕有人 。
」杜甫观察丽春花非常入微;他说桃李凡 姿 , 随移随活 , 独丽春怪异 , 移之则槁 , 却似怕人知者 。
综观两个朝代诗人的作品 , 可以了解虞美人在文人心目中的形象转变 。
须知楚汉柑争距今已有 2200年之久;然而原产于欧洲 , 在当地被视为「多产」象征的虞美人 , 引入中国是公元7-8世 纪的事情 , 正是唐威鼎盛之际 。
由大文豪杜甫的诗中 , 可以发现在唐朝时代 , 虞美人被称为「丽春花」 , 此时尚未赋予「虞姬」的 形象;到了明、清时代 , 文人已转称丽春为虞美人由于丽春花花枝柔软 , 容易随风款摆 , 轻盈、娇柔的花姿引人怜爱 。
杜甫的诗歌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 ,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 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 , 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
“济时敢爱死 , 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 , 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 , 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 , 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
而在《三吏》、《三别》中 , 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 , 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 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 , 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 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 , 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 , 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
总之 , 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 , 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 , 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 , 他都没有失去信心(一直想当他的诸葛亮) ,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 , 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 , 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 , 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
例如《丽人行》中 , 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 , 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 , 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 , 但却极见功力 。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
在刻画人物时 , 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 , 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
杜甫诗风多变 , 但总体来看 , 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 , 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 , 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
所有这一切 , 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
阅读杜诗 , 总是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的感染着 , 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