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如何写?( 三 )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 。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 。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 。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 。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 。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 。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如何写?


引领学生鉴赏古诗的魅力
------------教学《望庐山瀑布》反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对庐山学生尤为熟悉,为此我设计的导入是“故地重游”,重访庐山,游览西林寺,从而引出苏轼的《题西林壁》 。在了解作者方面,课前我已布置学生搜集了作者的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学生汇报时总会犯照本宣科的毛病,大段大段的资料文字很生硬地读下来,最后还是不知所云 。所以在汇报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用一两句话介绍你了解的苏轼 。这样请两三个学生,苏轼的身份也就明朗了 。然后,我打出PPT,显示苏轼的生平,学生边看我边解释“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所读到的《题西林壁》正是其中之一 。”自然而然地进行过渡 。而在理解“岭峰”的区别时,课前先让学生查字典,上课时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区别,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用一两个四字词语形容岭峰的特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连绵起伏、高耸入云”之类的词语,再把词语套入到解释中,解释就更加完整了 。然后,在理解“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花费了大力气,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你会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色,怕学生一时思路打不开,我还找了不同角度能看到的各种图片供学生参考 。这个环节,学生写得都挺不错,部分学生还用上了刚学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法 。一开始我的想法是,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就更理解了不同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然而这并不是重点,重难点都落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作者虽然已经从不同角度观赏了庐山,但还是没看清他的真面目,因为他身在庐山中,看不到全景 。由于在前面小练笔的时候过多,所以在理解难句时时间反而压缩了,感觉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而且为了帮助理解,我所举的《画杨桃》的例子也不够恰当,经纪老师点拨,我才明白,《画杨桃》更倾向于“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就画成什么”,与本文主题并不一致,可比性不强 。相反用“盲人摸象”或观察学校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