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诗( 六 )


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 。
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又何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何至于“吾衰竟谁陈”呢?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 。
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象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 。
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 。
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 。
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
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 。
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
李白的成长故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
言多讽兴,气骨高举 。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
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 。
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
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