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维特根斯坦家族、普利兹克家族真真正正的实力( 三 )


尽管年龄相同,但他们却没有在同一个班,因为希特勒留了一级,而维特根斯坦则跳了一级 。然而,他们之间却有着奇异的相似之处 。他俩都因远离家庭而郁郁寡欢,俩人都觉得很难跟同学们交流 。
俩人都以“您”(Sir)来称呼同学 , 而正常情况下同学间都相互称呼“你”(du) 。希特勒这样做是出于孤傲,而维特根斯坦则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两种称呼间的差别 。
当时学校的一张照片显示出这两个14岁的学生相距仅一臂之遥 。希特勒的神色孤独而阴郁,而维特根斯坦却热切地凝视着镜头 。
他俩各自的兴趣也有酷似之处 。俩人都沉迷于建筑学和语言的力量 。俩人都对十九世纪哲学家叔本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维特根斯坦将瓦格纳的歌剧《名歌手》熟记于心,希特勒也是如此 。俩人都有吹口哨的才能,可以大段而准确地吹奏各自喜爱的音乐 。根据一位同时代人的记载 , 希特勒吹口哨时“带有一种奇特而响亮的颤音”;维特根斯坦则常常纠正那些即使是稍微走调的人 。
有着共同思想和兴趣的青少年往往能凑到一块儿———但这两个男孩都具有能使他们在二十世纪叱咤风云的倨傲个性 。于是冲突便在所难免 。
请把维特根斯坦习惯于纠正别人的报告跟以下对于战争首脑希特勒的描述作一比较:“战时有一天晚上,希特勒在用口哨吹奏古典音乐 。当一位秘书冒昧指出他吹奏的曲调有误时,元首大发雷霆,高声喊道:‘我没有错,是作曲家弄错了 。’”
更重要的是 , 希特勒懂得他的艺术 。他年轻时笨拙的绘画是模仿奥地利大师鲁道夫·冯阿尔特之作;维特根斯坦则来自一个墙上挂满阿尔特作品的家庭 。希特勒在学生时代就经常上歌剧院,维特根斯坦也是如此 。但对于他来说 , 上歌剧院那套昂贵的的行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 。此外,有不少乐队指挥、作曲家和音乐家去他家拜访 。希特勒在晚年就曾抱怨说:“珠宝将勃拉姆斯推到了顶点 。他在沙龙里被奉为名流 。”就勃拉姆斯而言 , 最大的沙龙就是维特根斯坦家 。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 , 希特勒竭力否认他来自一个反犹太人的家庭 。有些评论家将他迫害犹太人的情绪归咎于他离校后读到过的小册子 。但在我看来 , 光是阅读小册子就会造成这种刻骨仇恨,这种说法似乎荒谬之极 。
据记载,希特勒在学校里唯一的朋友,奥古斯特·库比泽克,曾经说过:他在校时就已经“明显反犹太人了” 。真正的线索来自《我的奋斗》中的某处,希特勒提起在学校里有一位“我们都不太信任的” 犹太学生 。
他写道,“各种经历都使我们怀疑他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