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制造风大班教案怎么写?( 三 )


情境二:
陈颀林用塑料袋实验时,直接把塑料袋的口部握紧,再用手捏塑料袋,所以制造的风很小,几乎感觉不到 。于是他请我帮他往塑料袋里吹气,然后从吹满气的塑料袋中挤出了风,他高兴地说:“这回的风大多了 。”我问他:“你刚才是请别人帮助你制造风的,你想想有什么方法自己就可以制造出风呢?”他想了一会儿,高兴地告诉我:“我想到好方法了 。”他用手拿着塑料袋再空中晃动,把空气装到塑料袋里再进行挤压 。“风来了!”他高兴地大喊,并将把实验的方法画了下来 。
(3)幼儿分享制作风的过程及结果 。
①请幼儿借助实验记录表,向同伴分享自己实验中的发现 。
颀林:我把塑料袋口这打开,然后这样(用动作演示,用塑料袋装空气) 。然后把口抓紧了,再一捏,就有风了 。我在我画的实验下面打了个钩,就是我成功了 。
葛家佑:我用布和教师一起做试验,有风,因为教师的头发都动了 。(边说边为别的小朋友扇了起来)我也画了个钩 。
②引导幼儿将制造风的记录贴在记录板上,同伴相互交流与欣赏 。
3、教师小结 。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瓶子在空中晃,有的吹气球,有的用打气筒打,用吹风机吹,这么多的方法,都制造出了风 。
我们在外面找到的风是自然风,我们今天用这些方法制造的风是人造风 。你们,还可以开动脑筋再想一想,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可以制造出风,下次我们再试一试 。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引导性,问题层层深入 。在活动时教师能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帮助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活动后能及时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已有经验 。
2、活动中的不足:
(1)活动中提问的准确性不够 。如提问幼儿:“你怎么才能成功?”应说成:“你制造出风了吗?”这样会更适宜 。
(2)在记录中,幼儿只画出了自己是否成功,没有画出试验的`过程,在这方面老师还需进一步引导 。老师最后总结时,还可以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有些东西动了(如柳条、头发),就证明你制造出了风?”为“风是怎样来的”延伸活动做准备 。
主要内容:
1、教案重点突出、有层次性 。教师思路清晰、节奏准确,但语言要准确,例如,“你用什么方法制造风?”“怎么知道你的方法成功了呢?”用简单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还可以开展“风的利与弊”的延伸活动 。
2、每个环节结束部分都有小结,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幼儿已获得的经验 。
3、幼儿设计表格中提到的方法都是自己想到的方法 。另外,由于材料是幼儿自己收集的,所以幼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都很愿意去证实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中有集体的目标,幼儿有个人的方法,实现了小组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