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教学反思怎么写?( 八 )



《清平乐》教学反思怎么写?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 。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
在教学中,我们为了突破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
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1、释课题,知作者 。
2、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3、明诗意 。(借助注释,小组学习) 。
4、品读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5、朗读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
6、将这首词改写成故事 。
7、拓展阅读: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 。
8、诗意行走:仿写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 。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朗读、想象、感悟、读写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精神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清平乐》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节奏和音律的把握在诵读中生成 。
课前,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接触“词”创造了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 。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 。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 。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
二、读、想结合,相互提升 。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图画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 。“读到‘村居’,在你想像中农村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 。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 :“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 。” “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 。” “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 。”……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