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古诗5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文章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