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中国的古诗( 三 )


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人间词话》)清王夫之《萱斋诗话》中曰:“情景名曰二,而实不可离 。
”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中,大致会用以下的意象 。
1.杨柳 。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有此种含义 。
2.长亭 。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 。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
“长亭”作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
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片段则将这一意象的内涵推至一个高峰 。
3.酒 。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
”(《诗法家数》)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尽管他们“都门帐饮无绪”,但送别的酒是少不了的 。
在中国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更为突出的则是李白,他说:“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
”(《金陵酒肆留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则更为洒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酒成了离别的佐料 。
四、鲜明的衬托对比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写词人与他心爱的人离别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苍茫的海雾之中,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是什么原因? .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
”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 。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
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 。
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 。
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 。
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
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 。
“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
“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