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悲天悯人的诗词( 五 )
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
担架上的小郎铮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 。
【苏轼悲天悯人的诗词】
汶川县映秀渔子溪小学9岁的林浩在倒塌的校舍自救后,马上用弱小的身体将一名昏迷的同学背了出来 。随后,他又重返已倒塌的校舍又背出来另一名昏迷的同学;幼儿园小朋友任思雨双腿被卡鲜血直流,救援人员怕她痛苦而救援缓慢,任思雨竟高声地唱起《两只老虎》来安慰救援人员;12岁的女孩李月必须双腿截肢才能救出,截肢中李月咬破嘴皮也没有哼一声,还问救援人员“我是不是最勇敢的”……人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人的精神,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精神,却是那么的充满力量,坚韧而伟岸 。
正是这被电视媒体报道出的一幕幕,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于是中国人带着感动出发了,有的捐钱捐物,有的奔赴前线,我还听说有很多民间慈善组织为灾区筹集善款,还有民间医生自己组成医疗队赶赴灾区前线……又是这一幕幕,再次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我们前赴后继,怀揣地感动,带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出发 。
这也许就是对感动得最好诠释,这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情感,也正是这种本能让我们时常带着感动出发,播种着人性光辉的种子 。
春望诗词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 幽默段子:悲剧
- 花语|花语最悲伤的十种花,世界上花语最悲伤的花有哪些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100字
- 苏轼:养一个好心态,顶得上世间一切良药
- 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中十大悲惨人物,电影哈利波特悲惨人物排名
- 悲喜剧的四段乐章
- 岁月易老,心要年轻
- 伤感音乐|世界十大伤感纯音乐排行榜,悲伤的纯音乐有哪些
- 《索福克勒斯悲剧集》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