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读后感锦集( 二 )


先从译文开始 。从履历上来看,作者自然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但仔细读过译文,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到处充塞着各种状语前置、定语后置的奇怪句型,这些长难句比起书的内容来,更让初读者困扰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是一个博士生导师的译作,还是两个博士的暑期作业 。有时候更像是智能翻译软件的结果 。也许译者觉得,作为这样一部几十页小册子,没有什么人会咬文嚼字地认真读下去,能看懂就可以了 。没错,我确实看懂了,不过这样也失却了很多阅读的乐趣 。全部精力都要投入到应付这些长难句中,别说看原文,我要是外语够好,你当我还看译文的?!(标记,回来接着写)
《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读后感(三):社会主义理想的永存~
刚开始也是被“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这书名给吸引来读的,百度一下科恩,发现其实他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所以知道这书名其实还是翻译问题或者说是中西理解方式问题 。就内容来说,有故事、有分析,所以还是有吸引力的,一开始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的野营旅行的场景,各人分工明确,依据喜好和天赋,并且共享各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旅行是完美的,也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和好评的 。但是,作者认为把这样一种模式推而广之,用在更大范围的社会之中,也是可欲并且可行的,我起初是抱有怀疑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将野营旅行这样的极端条件下的少数人的活动作为整个社会的活动原则,都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而从个人角度来看,即使认为野营旅行的状态和原则是好的,但那只限于在旅行时,而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有不同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有个人不同的追求和喜好,所以,这样的原则表面上看来是大家根本不想要的 。
科恩也十分清楚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和困惑,所以他进一步解释了关于社会主义在整个社会中的可行性问题,在解释可行性这个问题上,作者首先做了一个必要的说明,这个可行性不是我们是否可以立刻实现社会主义的这种可行性,而是如果我们确实实现了社会主义之后,它是否能够顺畅稳定的运行下去?其实我也没有觉得作者对这个问题做了所谓明确的解答,最后,他和其他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用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来结束他的论证 。我认为即使用这样的方式带给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也是好的,我们虽然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社会主义运营的规则体系,也没有这样一个保证社会主义实行的环境,但是,我们不能做的就是贬低这一理想本身 。
《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读后感(四):晚节不保,科恩怎么临死前写出这么一本书
看科恩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写的挺深刻,怎么临死之前写了这么一本书,晚节不保啊?把我气的,直接从图书馆回来,逐条批判,没有一条是对的 。1.野营旅行 。生活是野营旅行吗?野营发现一个苹果树,不能要求多拿苹果 。但是生活中,你做的贡献比团队其他人多却得不到更好的报酬,就会消极怠工 。生活能是野营旅行吗?非要比喻,不如说是荒岛求生,这个时候你再设想多做少吃会是什么结果?科恩从平等和共享类比社会主义,不能解决效率这个致命的问题 。2.社会主义平等 。社会主义能消除天赋才能上的不平等吗?机会平等会导致结果的不平等,但是基于共享原则,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却不能允许这种不平等 。第一,不是所有的贫困都是运气不好,而是劣根所限 。第二,就算是运气不好导致的贫困,你觉得资本家们会出于道德去拯救他们???你资本论怎么学的???不把一部分置于除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就能无偿占有他们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体系就不能实现资本增值,资本家只是资本的符号,资本家就算再善心,他也不可能把剩余价值都给了工人,不然用什么扩大再生产,他喝西北风去吗? 3.至于最后,我已经筋疲力尽了 。效率只是一种价值,别人的幸福也是我们想要的;工作和偷懒就像梨子和苹果,我工作我开心;等等,好吧,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一个共产主义者,最后居然在谈道德,谈人性,而且还是愚蠢的性善论者,这已经走了邪路了,你对得起马克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