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啥时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_攘外必先安内是谁说的

提起蒋介石,大家几乎都知道他在抗战时期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且学界几乎公认这句话是蒋介石用来“围剿”红军而任凭日军入侵的罪证 。
那么,蒋介石是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又是跟谁学的这一套呢?
88年前的今天(1931年7月23日),面对日本关东军觊觎东北全境和工农红军迅速发展到30万人、十几块根据地的局面,蒋介石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且在“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后,不是先行抗日,而是正式以“攘外必先安内”为所谓的“国策”,成为国民政府无法洗刷的耻辱,而且也埋下了日后“西安事变”的引线 。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祖师爷”又是谁呢?
(宋朝开国功臣赵普)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之说并不是蒋介石的发明,而最早提出者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的宋朝名相赵普 。
当年,宋太宗继承宋太祖的皇位之后,对于国内外的政治环境有着不太乐观的判断 。他认为国内社会矛盾重重,而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亦时刻有问鼎中原的野心,然而自己手中兵力又非常有限,究竟是“对外”还是“对内”,这成了困扰宋太宗的一个难题 。
赵普针对宋太宗的这种疑虑递交了一份奏折,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既安,群夷自服 。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大概意思是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周围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臣服于我们,现在当务之急不是怎么想办法对付他们,而是怎样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
这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最早版本 。
(宋太宗赵光义)
赵普的这封奏折其实与宋太祖临终前的遗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宋太祖临终前,曾亲口向宋太宗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 。”宋代两朝统治者都忽视了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强大的可能,而是一味将希望寄托在“安内”这一空中楼阁上,到了宋太宗统治晚期,国家愈发步履维艰 。
那么蒋介石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当时蒋介石确实面临“内忧外患”,除了担心工农红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外,其国民党内部也矛盾丛生、纷争不断、内讧激烈 。如1931年,蒋胡矛盾引发宁粤对立,胡汉民派、孙科派、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两广地方实力派(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及其他反蒋势力联合起来,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和广州“国民政府”反蒋,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双方几乎兵戎相见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宁粤虽然表示要和解,但当年12月,国民党“四大”仍分别在上海、南京、广州各自召开 。蒋介石也在内外冲击下于12月15日二次下野,足见内部之混乱不堪 。中原大战后,大军阀不存在了,但各地如两广、西南诸省、山东、山西等地实力派军阀依然把持一方,国民政府政令不畅,影响十分有限 。而对内忧外患两重威胁,对于刚刚诞生的国民党政权,显然外要攘,内也要安 。但是孰先孰后呢?
听听蒋介石在1932年6月9日在“五省剿匪会议”上说的这段话:“大家都要明白,我们这次剿匪戡乱,就是抗日御侮的初步 。如果剿匪不能成功,抗日就没有基础 。因为一方面抵御外侮,一方面还要分力剿匪,那就与明末的情形一样,……现在我们的困难,同明朝的情形差不多一样 。所以我们要以明朝为前车之鉴 。只要把国内的匪剿清,使全国团结一致,无论倭寇怎样侵略,我们也能够稳固自强,终久是可以挽救转来的,如果我们内部意志不一,步骤零乱,既要对内打土匪,同时又要对外御外侮,试问我们究竟有多少力量!恐怕结果也只好重演一次明朝亡国的故事 。”
1932年12月14日,蒋介石在《修明内政与整饬吏治》演说中有一次强调说:“如果内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抗外侮,而且是诱致外侮之媒”,“攘外定要先安内” 。1934年7月,在庐山对军官训练团所作的题为《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讲演中,蒋介石再次强调:“安内是攘外的唯一前提和必要的准备工作,现在御侮救国、复兴民族惟一要道,就是先求国内的和平、安定、统一、集中 。”国民政府的“第一责任”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责任”是“抗日来攘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这样的认识,蒋介石提出、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政策 。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实际上也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缺乏信心,惧怕对日作战的一种表现 。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蒋介石是很清楚的,但他又认为,中日力量悬殊,对日作战必败 。“中国一切不如人”,以“我军现有装备与日本较,等于弓箭与机枪” 。“我们中国没有现代作战的条件 。不够和现代化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估时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 。故应“不求急功于一时”“不博一时之虚荣” 。